蔡岚
无锡市新洲小学
摘要:
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教材文化理解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语言文化、生活风俗之间的关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的丰富内容,理解音乐艺术表现的特征与内涵。
关键词:
文化 分析 教学 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其中,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小学阶段,文化理解这一素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歌唱教学中,如能有效的加深对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剖析,对于学生深刻理解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情感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语言文化、生活风俗之间的关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的丰富内容,理解音乐艺术表现的特征与内涵,延伸学生对于多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情怀。结合本人的教学,发表自己的以下几个观点。
一、关注文化内涵,引导文本探索。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地理文化特点,在歌曲教学实施中,要设置文化探索的窗口,引起学生了解语言、风俗、地理特点的差异,了解地方差异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引起与歌曲学习的联觉,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例如,歌曲《姑苏风光》这一课,这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婉转优美,旋律起伏大,节奏密集,多出“一字多音”的演唱颇有难度,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抓不住旋律此起彼伏的演唱规律,加上有比较难以理解的吴方言演唱,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如果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学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度学习更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中就从欣赏江南水乡的景美、话美、水美开始,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一带的地域、人文、语言特点,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吴侬软语,感受江南水乡特有的细腻柔美的文化气息。将歌谱中乐谱绘制成“江南流水”的图谱线条,感受多出的十六分音符和附点节奏与蜿蜒曲折的河水的联觉体验,引导唱出旋律的婉转、绵延。在歌词学唱中,运用了普通话和苏州话的发音对比分析,请学生进行个别字的方言学习,如有(yu),苏(sou),州(zei),两(lia)处(cu),好(he),山(san)。让学生跟随老师用苏州方言演唱,充分打开学生学习吴文化的窗口,触摸方言演唱对于歌曲表现的作用。歌曲中“哎呀”几处衬词的演唱结合苏州方言的独特腔调进行反复品味,从而引导学生唱出歌曲韵味。学生通过看、听、模仿学唱的多种形式,体验了歌曲在旋律、节奏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学习也就更有趣了。
例如歌曲《春游》这一课,在教学中学生要唱会并不难,然而要深入体会歌曲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仅唱会只会显得苍白无力,要唱好这首歌就要从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上进行层层剖析,把握歌曲深厚的文化脉络。词曲作者李叔同先生是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采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将中国古典传统诗词与作曲技法完美结合,是近代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朗读诗词,体会每一句是诗句中2+2+3的七字基本句式,体会民族诗词的传统韵味,通过画面、美景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春风、游人、莺啼、陌上、钟声、夕阳勾勒出的优美花卷,品读诗词韵味,从而激发学生体验感受音乐意境之美。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么美的画卷,游人在里面行走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六八拍的作用,并与三四拍进行对比分析,强调六八拍复合节拍给人带来的摇曳动感仿佛让人置身于这美妙的画面之中。通过分析歌曲四个乐句的异同之处,引导学生分析四个乐句起承转合的作曲方式,结合旋律的起伏进行歌曲意境的深层剖析。
如乐谱中着重纯四度的上行和下行与三度音程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游人在画中游行的动态画面;通过提问第三句的升fa的使用对于乐曲色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运用西洋作曲手法使得音乐画面有了色彩的变化,使得旋律更加婉转更加活泼动荡、丰富优美。可见音乐教学中创设相关文化理解的窗口无处不在,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窗口”,教学才能步步深入,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才能透彻。
二、感受文化差异,触摸人文情怀。
在音乐相关文化中,各国家各民族文化浩如烟海,探索音乐
文本的内涵需要音乐教师更加深入的学习各民族音乐文化,探索文化价值,找到适合于学生的落脚点展开探索。除了有深度的探索之外,我们还可以对音乐相关文化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类比的教学方式,浅显易懂的让学生体验文化内涵的价值,在学生理解的“最近发展区”触摸人文情怀。苏少版五年级音乐教材歌曲《划船歌》和六年级教材歌曲《来和我划船》两首歌曲同为关于划船的歌曲,然而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节奏等音乐要素完全不同。不难发现这两首歌曲来自不同的国家,《划船歌》是印尼民歌,《来和我划船》是意大利威尼斯民歌,如果更深入地去分析一下两首歌曲的在不同国家的人文背景的的话,会发现两首歌曲有着天壤之别。《划船歌》这首歌曲来自民间,表现的是印尼的船工的生活,歌曲中的弱起节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鲜明的表现了划船者用力划桨,小船奋力驶向前方的想象。歌曲在还有八度大跳的音程,仿佛表现船工在浪涛间坚定掌舵,勇往直前的形象。而《来和我划船》这首歌来自于“水城”威尼斯,主要表现水城威尼斯蜿蜒曲折,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感受威尼斯风光,感受三拍子在这首歌曲中的作用,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荡漾的小船之中,歌曲的模进表现蜿蜒的水巷,学生通过欣赏、律动等方式感受威尼斯的特点,并与歌曲的旋律走向向联系,感受热情洋溢的歌曲风格。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特点的比较是学生善于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对比或类比中让学生去感受、体验音乐节拍、速度、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理解音乐文化的不同,为鉴赏音乐提供了好的方法。
三、实践相关文化,激发人文兴趣。
综观各地,地域文化的形成各具特色,由于语言、人文的差
异会造成理解过程中形成的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具备太多的地理、历史知识,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可供学习了解的学习内容,以免造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匮乏而形成的对于音乐的不理解。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音乐教材《抓妈荷》一课,这是一首江苏沭阳民歌,三四拍,通常我们会按照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来学习演唱,然而若是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的人文背景则不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沭阳地区的民间歌谣以及民间玩“妈荷”的视频,让学生每人拿起“妈荷”玩一玩,通过游戏,了解抓妈荷的节奏韵律,就会发现歌曲的强拍不是第一拍,而是第二拍。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游戏律动切身感受到韵律的变化,对歌曲的节奏才能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歌曲,难度就迎刃而解了。在四年级歌曲《隆里格隆》是一首京剧歌曲,在教学中学生不容易理解旋律特点,对于节奏也不易掌握,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对于我国国粹京剧的知识理解,认识一下京剧人物,京剧的表现手法唱念做打,再学一学几个京剧亮相的动作,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边学边玩儿,边玩儿边学,渐渐领会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演唱有有了生动地表现。
未来避免学生由于接触广泛的相关文化而觉得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与相关文化有联系的活泼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使得教学内容易于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富有童趣,并赢得学生的喜爱。学生边玩边体验,学习起来也更有兴趣。
苏霍姆里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音条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能否深入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不断的音乐相关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一线音乐教师要善于思考,挖掘音乐教材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用丰富的知识引领学生驶入文化理解的港湾,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河北科技学院学报李叔同三部合唱《春游》音乐分析 刘绮 张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