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华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马桥中学,湖北 咸宁4370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思想教育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本文章所说的敬业教育实质上是在敬业主题下的一些延伸理念,比如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对于从事本职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还有认真负责的精神等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敬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们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敬业教育
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对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多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受道德教育以及发展法治意识的黄金阶段。因此要求该阶段的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敬业观念”,从而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一、强化责任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让核心主义价值观更好的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教师需要对现有的课堂形式、课堂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和核心主义价值观相互融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把人文精神列入到教学理念里,将一些情感、能力、态度、价值等方面的思想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的时候,还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的时候,进行课堂形式创新,设计一些和初中生的生活有关的情景,引导初中生增加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感受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和成长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们感受生命的价值,增加对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提升,在这些教学的情境里主动的重演、探究、感受。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一些合作教学,通过合作让学生们提升课堂参与,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分析核心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和内涵,如在教授《勇担社会责任》的时候,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形式,便设计了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索,分析“身为中学生,我们承担了哪些社会责任?”,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们立刻激烈的展开探究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形式,有效培育学生们的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调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效的培育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责任教育与敬业观念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承担自己的责任,便是敬业的第一步。
二、选择时事新闻,渗透集体主义
对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了解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思想基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集体的立于大于个人的利益是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共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讲解上,教师可以通过多提集体主义的方式,让学生懂的什么是集体主义,怎样做才是集体主义的表现,从而更好的加强学生对于集体和国家的认识,加强牺牲与奉献精神。
例如,在学习“公民”含义解释时,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有没有帮助家人做家务呀?”同学们有的会说“有”有的会说“没有”,这时老师可以再问“帮助家人做家务的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帮家人做家务吗?”同学们会说“因为是爸爸妈妈叫我做的。”这时老师可以说“其实呀,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做家务呢其实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不是说要爸爸妈妈叫你做,你才去做的。你们可以想呀?做家务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能够变得更加的干净整洁,整个家能够变得更好,为家里面做事最后受益的其实还是我们自己呢。”这时学生们会对个人的责任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也会认为“责任是为了让自己的集体变得更好”这个道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再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班集体也是我们的一个家,这些都是我们的小家,但是我们还有个更大的家,那就是国家,有了国,才有家,只有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好,我们自己的家才能变得更好。”引导学生明白“公民”的含义,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用时事新闻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到小家和大家之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到集体利益。比如为学生们播放报道,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湖北地区抗疫的新闻,让学生认识到56个民族是一家,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大家一起努力拼搏无私奉献,所以才成功地击退了疫情的肆虐,迎来了当下的安康平稳。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几个月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武汉大地,抗击疫情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九死一生的挑战,但是许多的医生护士依旧不怕牺牲,冲到了前线。因为他们都明白,没有国家抗疫的胜利,就没有家庭的幸福安康。”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知不觉中培育学生敬业精神。
三、大力推崇劳动精神,铸建校园文化
就目前来看,精神方面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追求的主流诉求,而劳动精神与敬业教育,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舞台上,劳动精神指导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行为、意志。劳动是劳动者努力的方向,工作的标杆,行为的榜样。校园是国家人才的孵化基地,未来是要为国家输送建设社会的人才。所以劳动精神走进学校,就是走进了国家的未来。以劳动精神为基础,以劳动个人为典范,以学生学习为根本,以师资引导为辅助,在学校校园推崇劳动精神,共建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精神传承上,更体现在学生行为上,所以在校园中推崇劳动精神,建立校园文化,还需要以学生行为为导向,进行劳动精神的落实行动。学生年龄较小,又因为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无法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集体劳动,并进行劳动成果比拼。像小小送报员、小小清洁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选择一个周末,组织劳动活动。学校可以提前做好交涉,让学生在公园卖报纸,或者是帮助清洁工打扫公园垃圾,然后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讲讲本次劳动的感悟,结合劳动精神,自己给自己当天的表现打分,并对自己的大的分数进行分析说明。
结束语: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灵活的渗透敬业教育,引导学生能够真正的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从而有助于学生规范综合道德素养,找到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唐亚楠.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3):92-93.
[2]刘红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7):0057-0057.
[3]方百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