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红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
摘要:章头课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挖掘和利用章头图中蕴含的知识、方法和资源上好章头课,可以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本章知识内容和研究套路有整体上的感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本文结合作者听过的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章头课》来阐述自己对章头课的认识。
关键词:章头课;知识框架;深备;方程
“章头课”,顾名思义,是学习新一章知识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内容有整体感知和思考,进而把握全章的知识主线和研究方法。正如外出旅游一样,导游在一开始就向游客介绍本次旅游的基本行程,要游览哪些景点,耗时多长等,让游客心中有数。因此,上好“章头课”,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章学习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学习本章内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要实现“使学生学会思考,成为善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人才”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而章头课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很好契机。。以下结合作者听过的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章头课》的教学流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深备教材,刻画知识发展的整体性
(展示章头图:无公害蔬菜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问题及柱状图)请同学们自己看第17章的章头图
问题1:你从中可以看出哪些内容?
(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会很丰富:方程,图表,应用题,代数式等等,就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追问)
问题2:我们学过哪些方程呢?我们是如何研究这类方程的?
(这样的一问一答,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形成板书"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实际问题——抽象共性得到概念——解法——回归应用"。)
问题3:本章我们将开启新方程的学习,你能设想一下本章将要学习的新方程的研究思路吗?(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思路,说出新方程的研究思路:“实际问题——抽象共性得到概念——解法——回归应用”。)
老师通过呈现章头图这个“先行组织者”,引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提供适当的生长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对本章的知识内容有整体感知和思考,进而把握全章的知识主线和研究方法,体会到以前所学知识可以向纵深推进、向广阔延展,体会知识之间的连续性、完整性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二、深备学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
请看新知探究环节
师: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这一思路来研究一种新的方程:
问题情境1:某蔬菜队2009年全年无公害蔬菜产量为100吨,计划2011年无公害蔬菜的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即为200吨),要实现这一目标,2010年和2011年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应是多少?
问题情境2:连续两个数的积为0,求这两个数。
问题情境3: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4cm
2,求正方形的边长。
(后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教师重点分析了章头图中的平均增长率问题,借助如何理解“翻一番”、“年平均增长率”和“时间顺序”并画出柱状图来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教师用丰富的背景得到了三个方程:
.png)
问题5: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请你也编一道陷阱题来考考大家。
(学生已经有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教师用互相关联的问题串,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朝最近发展区迈进,带领着学生经历新知的探索和得出过程,在知识和思想方法发展的关键点处适时点拨,真正实现了教师的精导、学生的自育,还原课堂教学的本真性。)
三、抓住知识本质,把握全章学习方法
由最简单的开平方求平方根入手,把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等融于其中。这样安排抓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降次和转化,即“利用开平方将二次降为一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从而将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有机联系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几种解法的内在联系。 “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也渗透在其中。)
四、前后呼应,关注知识的结构布局
师:后面我们还会研究什么内容呢?
老师用下面这段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从一元到二元,从一次到二次,消元、降次,让我们倍感转化思想的伟大和魅力的无限。方程,存在于我们美好的生活之中,人生也如方程,发现和构建人生美好理想的方程,这是现代人的责任,我们只有用勤劳去解,用汗水去解,用勇敢去解,那么人生方程的根才是发现和创造,才是大智与大慧,才是快乐和幸福。”
(所提问题与开头前后呼应,再次让学生明确后面的学习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这段结束语高屋建瓴的把整个方程知识网络和“转化”、“消元”,“降次”等数学思想方法串联起来,并把人生比喻成方程,渗透数学的育人功能。)
总之,章头课具有承前启后,开山引路的作用。上好章头课,即可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又可对后续内容学习的方法和套路心中有数、有章可循,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全章内容学习结束后,再回头看章头图与引言,即可“前呼后应”,又能让学生站在更高层次审视所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所用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