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0期   作者:胡耀华
[导读]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胡耀华
        (吉林省梨树县东河镇中心小学校,吉林 梨树 136519)
        摘  要: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德育教育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小学的德育教育当中还存在一些客观性问题,本文针对此类客观问题进行分析,以促进完善德育教育方式以及提高教育水平,从而使德育教育能够迎合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形势 小学德育教育 探索
        德育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凸出,对于小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日后学习和工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形势的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当前社会发展存在部分不相匹配的问题。形式化教育过于突出,教学模式稍显滞后且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现代新兴媒体传播带给学生的负面消息影响,也对当代小学生德育教育产生不良冲击。因此想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做好科学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德育教学模式。
        一、在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匹配
        在新形势背景下,德育教育未能准确跟随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其中部分问题稍显突出。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学内容并不能紧跟最新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与社会环境不匹配。教材内容编写没有切实结合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进行制定。对于学生的整体的教育素养不能起到实际有效的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传统教育内容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矛盾问题。德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传统教育内容已经无法体现当代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需求,因此传统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反差过大,可利用性降低。另一方面是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但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进步,传统美德教育也应具备现代文化特色,满足现代人民的生活需求。但教学内容并未涉及过多的当代文化文化因素,没能做到紧跟时代脉搏发展,对中华传统美德赋予新的时代涵义。
        2、教学模式稍显落后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德育教学有以下两方面特:其一是德育教育一般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有专职教师担任教授课程,但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德育教育真正的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以及其他学科教学当中。独立的学科教育的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很好地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体教学当中。学校、教师、家长三者不能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无法建立起学校、班级、家庭三者之间的有效联动,限制了德育教育的全面提升,对于德育教育的有效发展形成了阻碍。其二是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主是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并未有效的结合实践教学工作。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将德育教育内容灌输给学生,因此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重,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学生会对学习内容感到十分枯燥乏味。缺乏实践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论知识的真实含义,不能将所学到的德育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当中。因此教学模式的落后极大地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发展情况。
        3、新兴媒体传递负面消息影响较大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高速,网络信息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最大的便利之外,也在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但对生活习惯也会产生部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负面的网络信息会带来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网络传媒虽然可以向人们传递大量的优质知识内容,但其中不妨夹杂着不健康的消极违法讯息。此类不良消息的传递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当小学生独立使用计算机上网时,思维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且缺乏自制力,很可能沉迷与网络游戏或社交软件等,对网络产生较大的依赖情绪。由于缺乏与老师、家长、同学们的有效沟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方式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


        二、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建议
        1、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视
        在新形势的教育模式下,学校以及老师应该提高对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德育教育放置在学习的关键性位置。进一步明确德育教育在学生发展阶段中的核心位置。一是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及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科学习当中的有效地渗透,让德育教育充分且密切的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对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任课教师应当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及内容,有规划的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工作,从而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学生做出好的表率作用,发充分挥积极意义,在潜移默化当中引领学生提高自身的德育教育情况。
        2、注重教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也应积极贯彻德育教育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实践教育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当中也蕴含着重要的德育教育思想。教师通过实践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作业的形式将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开展德育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教育学生设立服务他人的意识。例如可以帮助老人、帮助同学、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将这些作业进行思想交流分享。另外在校内围绕德育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将德育活动穿插在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涯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提供德育知识,增强其对德育教育的敏感程度。
        3、降低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
        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时代,教师应联合家长采取有效措施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负面网络信息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伤害。首先,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能力,可以以此作为专题进行详细讲解。促使学生能够清晰有效的分辨网络信息的好与坏,从而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关于游戏沉迷问题,教师应将其不良后果与学生进行分享。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学生过于沉溺网络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其次可以加强家长协助,对于不良网站进行举报,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减少负面网络消息对于学生的侵害。从而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家庭氛围。
        4、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更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由教师讲授道德知识的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这种新的模式及其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这也是德育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德育教育不单单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具备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学习、树立正确三观的作用。
        5、强化学校家庭的联动性
        学生的道德教育仅是依靠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是很难完成的,家庭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期间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弱。很多思想品德的养成源自于原生家庭,因此需要做好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学校与家庭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能力,教师与家长应勤沟通做好有效的联动,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三、总结
        在新形势下的德育仍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网络负面消息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等都是制约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学校以及家庭方面都应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从各方面加以改进,更好的优化德育教育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承刚.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C].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
        [2]刘艳.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J].文教资料,2018(25):152-153.
        [3]秦先荣.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N].云南经济日报,2018-06-25(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