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苗衣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3158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德”,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课程育人”作为德育主要实施途径之一,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课堂不仅只该是知识的传播阵地,还应该是德育的主阵营,每一学科都应该加强学科内容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一、学科德育的价值取向
任何一门教学都具有育人和育分双重目的,但是受到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影响,学科教师很难把握育人和育分的天平,最终在各种压力的驱使下选择了后者。然而事实上,学科教学不是纯粹技术性的活动,即使是理工科味道最重的物理也是具有伦理学意味的活动。
“学科德育是指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从这个内涵中不难发现德育与多学科相结合,其次从本学科特色出发,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内容与形式,从而使学校的德育更全面更系统。众所周知,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它的养成紧靠知识的机械输入是难以养成的,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滋养。学科教学目标从三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现在的核心素养,不难看出对学科德育重要性的新的认识以及肯定,比如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人地协调、化学核心素养提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数理学科的教学着力探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数学尽管是工具学科,但在阐释定理、推理证明、解析判断的过程中,不仅寓含形式逻辑美,而且闪烁着唯物辩证思想的光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声地熏陶、无形地感染。这也要求身负德育职责的教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言行品格为学生树立德性的标杆。
学科德育不仅只专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也能反作用于学科教学效率,是一种双赢,育人和育分其实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的。以政治学科而言,很多学生对政治学科“并不感冒”,认为枯燥乏味,实用价值低。但如果教师能够巧用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对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有益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课前时政小课堂拓宽学生视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积淀;中西政治比较,感受中国制度优势,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德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有了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学习效率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他的这句话意在阐明学科知识的思想性是其训练的核心。但反之,学科知识的思想性又何尝不能引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呢?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发挥学科特色,贯彻学科德育更具有深刻意义。
二、高中思政课德育案例分析——以《文化塑造人生》一课为例
高中政治教师通过“文化塑造人生”,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引导学生体会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鼓舞作用,弘扬民族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
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展开课堂,通过小组谈论探究打造一堂活动型政治课堂。教师把教学环节分为“青春的困惑——青春的选择——青春的前行”三部分,通过学生分享青春前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借鉴朗读优秀文化,从优秀文化中寻求帮助和解决的措施。在这节课上基本以学生朗读和分析为主,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把学生的分析引向书本,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以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但却又是成功的。
(一)文化与青春的结合
“朗读”与“青春的困惑”结合起来,一方面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学生有话可讲,带给学生更不一样的政治课堂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化中寻求精神食粮。
(二)聚焦议题,共探“青春的困惑”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讨论选一篇美文朗读,并思考选择的理由,这对解决“青春的困惑”有什么帮助?每位学生倾听他人的朗读并思考自己的感受。
小组围绕议题展开讨论,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也培养学生的文本解析能力。在朗读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中,学生分析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意义,并把分析的内容与“青春的困惑——空虚苦闷”相结合,解决问题。通过朗读食指(郭路生)《相信未来》一文中,学生感受诗人在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代里真实的灵魂对抗和挣扎,即使在困境也不失对人生和国家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回归自身虽然在青春的前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但也不能失去信心。“相信未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感召力。诗歌以其独有的张力和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无论是书本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还是课堂播放的《亮剑湄公河》都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增强对党的拥护和认同,增强法治意识。学生朗读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片段,探讨着生与死的话题,闪耀着生命的亮光。
师生共同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学习工作的价值,为迷茫的青春点亮明灯。师生共同探讨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天高云阔,草长莺飞,月圆月缺,都是一种生命的体现,然而不少青年把生命看得太低,通过此文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发挥拼搏意识,作为社会中的个人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提高公共参与意识。
伴着音乐,学生在课堂的结尾听着教师带来的朗读并从中获得知识总结。课堂不是教师或学生的独角戏,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师的朗读使学生感到师生是平等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营造的。而教师把知识小结与诗歌融合再创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得到情感的升华。
三、成果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相互碰撞,阅读优秀文化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培养健全人格。学生对文本的赏析以及提出的观点具有独特性,不少的亮点引来课堂学生自发的掌声。在学生品味文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作用比教师满堂灌更能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实现素养目标。
正如董卿所说,“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本课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董卿的这段话以及主持的节目《朗读者》。虽然这是一堂政治课,但是是一堂文化政治课,更应该上出一些“文化味”。本课设计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文化味”,体味文化对个人的作用。通过选取三段具有文化味的文学作品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食指(郭路生)《相信未来》、史铁生《我与地坛》以及《亮剑湄公河》视频,在文学作品的朗读与赏析中学生品味并领会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主选择、大声朗读、认真倾听、精彩分析可谓是全员参与,无论是对生命的见解、对未来信念的执着还是对党的精神力量的感受,学生都有独特的观点,是一堂活动型政治课。除了是一堂具有文化味的政治课,还是一堂德育课。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秉持科学精神辨析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学习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