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徐德丽
[导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理念下化学教学中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高中学生综合能力,体现了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素养和必需品质。
        徐德丽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154002
        摘要: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理念下化学教学中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高中学生综合能力,体现了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素养和必需品质。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新考试大纲中提出要做好与新理念的衔接,在高考化学试卷中要出现有关核心素养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下面我以“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这节课的设计为例,谈谈变化思想,科学探究,模型认知,社会责任的素养的体现和培养。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提取海带中的碘并类比提取海水中的镁、溴。
2、通过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培养设计实验与问题意识的能力
3、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
一.创设情境,体会学习的价值,培养社会责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2000多年前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化学课堂教学融入生活元素,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研讨的热情,这样才能使课堂效率更高,学生才能乐于物质变化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与美好。本节课以餐桌上的“常客“海带引入新课,美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如何从海带中提取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化学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
        以当前的热点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为背景的结语中教师提出未来海洋资源的开发靠你们自然地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育人价值导向;课堂中由实验室中的海带提碘过渡到工业生产,有目的地融入化学与社会体现应用价值导向,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体现化学学科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知道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二.实验探究,引发深度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想:必须与问题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高效的,通过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现在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的动态思考过程,学生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地静态模仿课本内容。部分教师也不再进行实验演示,而是借助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学生只看和听,没有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过程。另外,由于只动画中体现的都是理想的实验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设计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步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溶解:
1.实验中溶解海带灰使用热水。
2.溶解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溶解。


氧化:
1.氧化碘离子时最好选择H2O2(绿色氧化剂)。
2.加入氧化剂前先加入少量的稀硫酸进行酸化。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组成功了,有的组失败了;学生会努力思考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家们探究多彩化学世界的艰辛;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本节课不只是对传授知识的追求,而是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也有效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按照实验探究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提出假设,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分析现象、运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直面失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让养成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探索求真的意识。
三.体现变化的思想。
        新课程中要求学生能认识基础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知道化学反应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遵循一定的规律;体会化学的神奇在于变。并理解条件的选择性,能够多角度、变化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客观实际的问题。本节课提取海带中的碘就需要将碘离子转化为单质碘,完成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模型认知,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化学模型解释化学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化学结论,解决相关的问题;本节课通过海带提碘过程的分析,对比工业生产和实验操作的差别,让学生完成海水提溴、提镁的流程图。

对比实验室提碘和工业提碘总结工业生产要关注的要素。
1.经济因素(原料便宜,易获取)。
2.环境因素(绿色化学)。
3.海水中各元素含量低,要富集。
4.实验操作简单。
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走向深度学习。升华海水提镁、提溴的流程。
        随着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课堂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技能、能力,塑造人格、素养的殿堂;教学设计要考虑多种要素:知识与技能,情感,学科核心素养。多种要素有机的融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我将本节的知识目标确立为实验基本操作:溶解、过滤、萃取、分液、蒸馏;情感目标确立为敢于面对失败的精神,严谨求实的探索精神;核心素养的培养确立为:变化思想、科学探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切身的体会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经受了精神的洗礼;不仅学会了知识,且掌握了方法,提升了素养。
[1]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行动    张 克 龙   (瑞安市第五中学,浙江 瑞安 325207) 现代中小学教育第33卷第3期2017年3月
 [2]林不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
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5):78-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