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彩琴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柳厝小学362804
摘要:小学生的自理能力指的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具有为自我服务的意识以及能力,简要概括的讲就是小学生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可以为自己服务,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生活技能,这种技能将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并且也是小学生能够融入当今社会的必备技能。本文将对如何开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低年段;自理能力;教育实践
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下,要求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也提出对小学生的生活能力方面的指导要求,而且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范围。如今的现状是多数小学生都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是常态,本应该是学生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家长都已经提前为其准备妥当。长此以往,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生活,也会变得习以为常。由此就会导致多数小学生责任感的缺乏,做事没头没尾等,进而削减了小学生的自理能力。
一、低年段小学学生自理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长溺爱,不让小学生做家务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大多数小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很多家长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也就缺乏了磨练的机会,小学生从未体验过艰苦的生活,就更无从提起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纪都尚小,再加上课业任务较重,因此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帮忙做学习之外的事情。
一般而言,只有在家务劳动的实践中才能锻炼出小学生的生活必备技能,并且在家务劳动中才能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的家务劳动中慢慢培养成的。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由自我服务和家庭生活服务这两方面体现。自我服务能力与家庭生活服务能力包括洗澡、洗头发、梳头发、剪指甲、整理书包、整理房间、洗碗筷、扫地等。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父母基本是不会让孩子接触这些事情的,由于家长对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缺乏意识,导致小学生很少去做家务劳动,从而促使小学生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差。
(二)智育优先,忽视了小学生劳动教育
虽然现在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在小学生家长的心中,家长最为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学校提倡的劳动教育,几乎形同虚设。然而有些让小学生动手操作的劳动实践课程也基本变成了理论课或被数学课语文课所顶替,致使小学生在学校也没有实际劳动操作的机会。此外,有些个别的小学教师会以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法,从而导致小学生对劳动产生抵触的心理。基于上述广泛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共同努力,将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从而促进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方法欠缺,小学生没有养成劳动习惯
小学生自理能力的欠缺原因之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各项工作的效能。例如:小学生可以自己整理房间,面对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就会有好的学习心情,进而也会提高学习效能。培养小学生好的劳动习惯是较为漫长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相对的自理能力的方法及技巧,做事情会没有头绪,做家务时不会统筹安排,遇到棘手事情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等。
由于上述的多种原因,会使大多数父母因为麻烦或者缺乏耐心,不会指导孩子应该怎样去处理问题或者提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替代孩子将事情做完,从而致使小学生没有整改锻炼的机会,如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是会一头雾水。自理能力在生活实践中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必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无法具备,更谈不上培养好的劳动习惯了。
(四)没有长性,没有对小学生坚持鼓励
缺少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自理能力的现状,小学生自理能力的欠缺也是因为其没有重复锻炼的机会。小学生刚学会一项技能的时候,父母会立即对其进行表扬或鼓励,使小学生有较高的兴致。但学会一段时间后就会缺少积极性,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每一项必备技能都不是短时间就能掌握的,这时应该给学生创造巩固技能的机会。
例如组织家人举行家务小能手比赛,表扬表现的出色的成员,重点指出小学生的做的比较好的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并且指出哪里需要改进,给学生足够的信心从而激发其持续性兴趣。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动作较为迟缓,比较容易出错,耽误时间等多种原因,一部分父母会因为着急或耽误时间等因素直接代替小学生做完事情。长此以往,小学生刚激发起的兴趣也在逐渐冷却,自理能力更无从培养。
二、核心素养下培养低年段学生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生活习惯,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的关键是要从生活习惯着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经常会看到许多小学生的书包都在放在班级地上,或者把许多学习用品和教科书一股脑的塞到书包里,想要用时就会发现不知道放到哪里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找,严重降低了学习效能。班主任教师应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一次整理书包的实践教学活动,指导小学生应该如何去整理教科书、作业本、学习用具以及水杯、纸巾等其他用品将这些用品分类归纳放到书包里,并对整理书包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调起小学生整理书包的兴趣,同时要教育学生们为什么要养成整理书包的良好习惯,要让小学生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从而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自理能力。
(二)传授方法技巧,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
让小学生掌握必备生活方面的技巧与方法,才可以谈及培养小学生较强的自理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不仅需要小学生有自理的意识,还应该让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理方法和技巧。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有方向性的去指导小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讲解具体的操作环节,应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应在旁边监督检查指导,并及时纠正。活动接近尾声时,应将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反复去操作练习,便于巩固。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进而让学生对操作方法更有信心和兴趣。
(三)学习身边榜样,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
榜样的影响是巨大的。小学教师可以让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好生活习惯也比较好的学生和其他学生讲一下,吃完早饭后都做什么?放学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写完作业后做什么?让小学生心中有榜样的影子。由于是同班同学,所以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更有说服力,也让小学生更加信服。
(四)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习惯的形成是重复锻炼的过程,后期也要加强巩固练习。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理能力离不开家长的鼓励与支持,并在实际的操作中给以一定的指导和纠正,从而使小学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学校明确劳动教育的方向,家长给学生充足的劳动空间,教师加强监督和纠正,不断加大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力度,慢慢养成自觉性,也可在班级中经常组织开展“自理能力我最棒”的比赛,使小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逐渐加强,从而提升生活自理的水平。
总结: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经过上述一系列有方向性的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和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当然,想要小学生掌握足够的生活必备方法与技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及精力。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都较强,可塑性也较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给予小学生的足够的信心与鼓励、充足的实践机会,一定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兰玉.提升小学生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2020,17(22):24.
[2] 唐霞.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J].读写算,2018,(5):188.
[3] 孔杰.浅谈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8,(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