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孙继刚 赵继红
[导读] 数学是初中课堂中主要学科之一,在初中进行数学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解决数学难题的技巧,更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孙继刚 赵继红
        河南省巩义市第四初级中学,河南 巩义 451200
        摘  要:数学是初中课堂中主要学科之一,在初中进行数学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解决数学难题的技巧,更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运用解题教学,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来活跃思维,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强化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发散性思维培养
        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对培养人的发展和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而言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及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让学生以更为主动的方式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并加以应用,使数学知识逐渐融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构架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逐渐提高数学成绩,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曾做了一些探索,现述如下,以期同行教正,共勉提高。
        一、通过预习巩固基础知识原则,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预习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前奠定一定的学习基础,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加强和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进行知识的预习,学生会对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大体的了解,并将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联系,进而构建起全新的知识体系。应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教师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会逐渐养成学习数学知识时首先自主开展学习,通过发散思维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和详细[1]。比如,在初中数学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际情况列出思维导图,拟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自己未曾掌握的知识和问题,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得到极大的培养,也能够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专注地开展数学学习。
        二、利用探究促进学生反思原则,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带领学生逐渐养成探究的习惯,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发散思维的培养便需要针对这一特点,带领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战胜挫折。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探究的过程来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学生要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挑战权威,也敢于挑战自身的思维惯性,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使错误不再出现。发散思维的培养往往就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产生辩证性的思考能力,进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对疑惑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更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难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错题的观察、分析和反思能力,学生在对错题进行分析时,能够反思自己存在的知识漏点,并运用发散性思维去对错误进行更正,反复练习过程中学生纠正了错误,随之而来的新题又会引导学生对思路进行重新整理,总结错误的同时,思维也将得到进一步锻炼[3]。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在进行练习训练时教师应该制定出严格的练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每隔一段时间便进行一次练习题巩固,帮助学生逐渐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通过练习实践训练原则,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初中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要有效运用练习实践训练原则,通过解题教学中的多种变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笔者通常采用的具体做法有下列三种:
        1.在解题教学中运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的去思考,一题多解,发散求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调动一切做题手段,融数形结合于一体,优化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分析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多思广想,多疑善解,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寻找新的解题途径,产生新的思路转换机智,不仅让学生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领略了“解一题有多法”的数学魅力,更是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在解题教学中运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多问、多思、多变等方式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的拓展,具体操作有(1)条件和结论互换(2)条件保持不变,结论进行发散变换条件进行发散变换,结论保持不变。通过这种变式训练,可以渗透和活化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牵引,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开阔、拓宽、深化解题思路,探索解题规律,在做题时候能够由此及彼,多思多变,不就题论题;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达到做一题会一类,触类旁通的连动机智,使学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发展,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应变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收到“讲好一题带活一片”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做到不光授之以鱼,更做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3.在解题教学中运用一题多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独创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以思为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有意识的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在一题多问的引领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递进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状态,驱动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深入挖掘和拓展,归纳和总结出更多的结论,引发学生多方位的思考和深度思考,最大限度地射向学生思维的深处,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锻炼思维逻辑,形成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反思巩固、实践训练等原则下,通过多种方式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不断提升,可以让学生在运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不断的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发散思维逐渐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思维体系变得更加开阔[4]。
结束语: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答题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性,通过变式延伸,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融汇贯通,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形成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扫除数学学习的思维障碍,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妍.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 求知导刊, 2019(18).
[2]周斌.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 散文百家·国学教育, 2019, 000(010):280.
[3]周斌.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 散文百家(下), 2019(10).
[4]何绪刚.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1):292.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CJYC20031903)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