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昌彬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大兴中心小学 四川 乐山 614407)
摘要: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性。数学学科主要研究的知识是现实世界中的不同数量关系、以及不同的空间图形,要求学生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感受知识、认识知识,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增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整合。首先,吸引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在教师的指引和学生的参与下强化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稳步形成。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强化学生综合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综合学习;强化成果;分析
前言:教育学家曾明确指出,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出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产生兴趣,会直接推动教师教学效果的增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内,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对课堂中应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在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推动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能力、探究欲望的强化,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感知中提升综合效果,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加速实现。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教学情境的设置会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推动学生对知识探索欲望的增强,让学生在课堂内加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理解。教师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方法探索中的成长。以教学情境锻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会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状态[1]。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创设“银行”教学情境,让一部分学生扮演银行柜员,另外一部分学生扮演存钱的储户,教师向学生发放不同面值的儿童玩具版人民币,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指引,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有效探索,会推动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强化,也会让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讲解的内容,推动教学实效性的增强,
二、融入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需求和能力相吻合。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完善课堂教学环节,推动学生学习素养的形成,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增强感知。
小学数学教师要在知识教学和方法的总结中不断尝试新鲜模式和不同策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图片、视频方式给予学生在视觉上的冲击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以增强[2]。
例如:在“观察物体”知识教学中,本堂课的内容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不同的物体,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和课堂中方法的指引,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不同特点。此时,教师硬性完成知识讲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会较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视频方法,展示不同物体的不同观察角度,以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化,在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物体的观察和探索,整合学生的学习经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图形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综合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弥补不足,会让学生找到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不同方法。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引,让学生善于加强学习感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会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强化学生的学习素养[3]。
例如:在“四则运算”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内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方法,验证教师讲解的理论,相互考核不同学生取得的不同学习成果,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四则运算中集体完成计算,小组内成员相互指出在计算中的不足、以及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增强能动性意识,在相互帮助的氛围下辅助教师的指引,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以合作学习实现对学生综合学习成果的培养。
结语: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内逐步完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通过方法和策略的更新,让学生增强积极性和感知,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让学生在课堂内完善学习中的不同成果。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果之后,教师仍需在课堂教学内认真探索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策略,让学生仔细分析教师在课堂内介绍讲解的知识,以此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综合成果和体验式能力的增强,实现学生综合学习成果的强化。
参考文献:
[1]韩瑞娟,李肖.论指向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过程——以人教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0(06):71-75.
[2]金甫.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教学的策略——以小学“数学广角”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32):78-80.
[3]谢志强.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