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中有画,浅谈数学画的分类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陆凤满 莫冬梅 梁贤婷
[导读]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借助“数学画”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数学抽象知识,比较好的发展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爱上数学、研究学生、探究数学思想。
        陆凤满   莫冬梅   梁贤婷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摘要: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数学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借助“数学画”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数学抽象知识,比较好的发展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爱上数学、研究学生、探究数学思想。
        “画数学”只是一种简单的表现方式,而“数学画”的教学更契合了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规律,结合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促使学生更加的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概念、读懂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那“数学画”如何去分类呢?
        关键词:数学画  分类
一、按学生的年级分类
(一)数字画(0-10画法)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幼升小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不能理解“数”的含义,用“数学画”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画自然数(0-10),联系生活将数字拟人化,更好的理解“数”是什么?又像什么?比如:“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可以画一个没有装水的杯子,没有水就可以表示“0”。
(二)算理画
        在学习数学算理时,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画计算过程中的算理,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很难回答“15-9”的问题,但可以借助画○代替数的方式理解。用“算理画”的方式解决十几减9的算理。如图1。
       
图1
(三)图形画
        学生到了三年级开始学习各种图形,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平面图来画出相对应的图形,比如“画轴对称图形”。
(四)思路画
        进入到四年级,解决问题的难度开始加深,已知量不在是单一的从题目中直接给出,常常会“转弯”式出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需要用画图和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比较复杂、困难的问题变得简单、容易,通过画图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常用的“线段图”。
(五)结构画
    经过了五年知识的沉淀,学生已经有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所以“结构画”比较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比如对单元知识和复习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如图2。

图2

(六)绘本画
        小学生爱故事、爱思考、爱想象、爱创造,数学也有自己特有的表现绘本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创作数学绘本画。
        数学绘本画是学生根据生活情景,设计绘本,经历知识再次建构的过程,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绘本画”学习过程,理解情景,创作属于自己特有的数学绘本故事。
二、按不同的课型分类
(一)概念课
    数学概念课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他们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低下,但是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比较好,利用“数学画”能比较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使数学知识可视化,便于数学思考、交流和表达。
(二)解决问题课
    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比较难的课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认知停留在生活层面上,通过“数学画”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题目中的关系,培养数感,帮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化”的落脚点。比如:线段图,主要用来表示问题解决题中的数学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清题目的意思。画线段图的过程,是从数学题目中的抽象文字到数学可视化的过程。
(三)计算课
    计算在小学阶段占比分很重,通过“画数学”的方式,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算理,使原本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把原来难以理解的思路变得简单易懂。
(四)图形课
        图形课可以通过格子图、点子图、数对图、坐标图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画”找出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把抽象的数学过程直观地表示出来。比如:格子图,它对理解学习“图形面积”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通过面积割补的方式来求出面积。
(五)练习课
    练习课也称为习题课。它主要以做练习为主的,大部分学生对练习课都不怎么感兴趣。每个阶段的学生会根据当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对应的练习课,好的“数学画”设计可以吸引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爱上练习课。
(六)复习课
        大部分的复习课都比较枯燥无味,怎么样让复习课也能上得生动有趣,把数学画出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对单元知识或本学期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复习课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数学知识结构,整理数学知识。
三、按“四大领域”分类
    
(一)数与代数
    “1-5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P14、P15、P16。1-5的认识可以从情境图“农家小院”中“看一看”和“数一数”,抽象出1-5各数。可以让学生尝试画出1座房子、1串玉米、2个箩筐、3只小鸟等。渗透1-5数字中集合的标记,如1是物体个数为1的集合的标记等。
(二)图形与几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87、P88。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课本情景提出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思路,要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通过“割补画”(割补长方形的面积)、用“格子图”(数方格)等方式求出面积。最后通过对比长方形面积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统计与概率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P90。利用画图的方式“移多补少”使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最后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四)综合与实践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P106。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画“线段图”解决。植树的两端都要种树,通过对所画的线段图分析和思考,知道栽树的棵树会比间隔数要多1,得到规律后加以验证,就会得到当30m和35m时植树一共需要栽种几棵树。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两端植树问题的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