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刘建党
[导读] 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基础性课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善了教育教学现状,确保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提高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效益也成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发展方向,为此文章主要基于初中物理课堂,对实验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全面探析。
        刘建党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榕城镇二中学校   云南省宣威市  655417

        摘要: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基础性课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善了教育教学现状,确保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提高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效益也成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发展方向,为此文章主要基于初中物理课堂,对实验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现象;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只是学会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存在很大的欠缺。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有充足的理论,还需要学生具备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中的能力。因此,老师拓展了教育方法,借助情境教学等方法,营造学习环境,采取浸入式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全面能力。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需要老师明确教育目标,创造出与教学有关的情景。
2 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结合的重要性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学科,其涵盖的知识面以及涉及的知识形式很广,包括概念、定律、定理等抽象知识,物理知识本身就由生活中来,因此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声音的传播、彩虹的产生,还是光的折射、反射等各种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将初中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初中生的物理求知欲望。对于初中生来说,无论是只局限于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地记忆,或者是大量的题海战术,对学生来说都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事例,启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进行自主的思考,以及通过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应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甚至是分析、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能对过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来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3 传统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也是当时物理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物理课堂都是老师讲,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学生初接触物理,面对一门崭新的科目充满了好奇,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老师枯燥的教学方式不断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需要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2 实验教学模式的传统化和落后性较为严重
        物理实验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要基础性课程,但目前来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始终采取落后性和传统化的教学手段,长此以往不仅能导致学生学习过程过于枯燥和乏味,感受不到课程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知识巩固和复习过程中,就目前来看教育工作者仍普遍采用传统应试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即通过布置大量练习来达到强化学生记忆力的目的,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难以被激发,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势必受到一定影响。
4 家庭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4.1 创设生活化教育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目前来看,为规避上述问题的再次出现,教育工作者可采取“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就是将物理实验现象与日常生活进行相结合,通过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当中。

如在进行《声音传播》实验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声音传媒媒介”的认知和理解,教育工作者可在实验开始前,通过询问学生声音传播的特点、声音传播的媒介,以此来巩固学生的课程基础知识,而后教师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的问题,从而在将实验情境生活化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进行自主讨论,讨论结束后可进行自主探究,以此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为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4.2 通过生活经验,解决物理问题
        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结合,能够使课本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易理解与生动,同时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且通过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将生活体验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意识,丰富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留意、多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初中物理《光的传播》一课时,学生需要理解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但是光和声音这两个事物都是抽象的,因此也就难以拿实物来进行比较。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回忆在雷雨天气时,大家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先给予学生思考的能力,通过生活经验来理解、判断物理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实际经验来回答教师提的问题,最后也就能够顺利地理解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这一概念了。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的机会,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4.3 借助生活物理现象的“奇趣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而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极易导致学生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的产生,最终导致课程难以取得预期教育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生活物理现象”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局限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操,借助“生活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即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展开教学,将课程知识融入实验现象中,可在激发学生实践欲望的基础上,为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比,直观性、具体化和形象化是“生活物理现象”模式显著的应用特点。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重要时期,逻辑思维开始慢慢完善,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此要想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物理规律的抽象化认知,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物理现象的“直观性”展开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进行《平抛运动》教学中,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知识点,为加深学生对于“平抛运动”的认知,教师可通过对比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即让学生分别观察小球落体时的运动,来加深对于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5 结束语
        言而总之,作为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素质教育教学时代背景下如何改善当前物理实验教育教学现状成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发展方向,为此经过物理教研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实践,将家庭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物理素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性作用,是教育工作者为响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所做出的重要教学战略改革。
参考文献:
[1] 羊自力.实施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构建卓越课堂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63-64.
[2] 方经纶.以声现象为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与生活经验的结合[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6):84.
[3] 彭雅琴.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
[4] 赵彩安.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 黄林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J].华夏教师,2017(1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