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一点想法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潘萧婷
[导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但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特别畏惧的一环,如何让孩子减少对作文的厌烦感,让作文变得易于接受,值得每一个教者深思。
        潘萧婷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   323000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但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特别畏惧的一环,如何让孩子减少对作文的厌烦感,让作文变得易于接受,值得每一个教者深思。笔者认为,为了让孩子们在习作过程中有东西可写,不至于一片空白,师者,应当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点滴,充盈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做好习作准备,丰富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做好习作修改,完善习作成果,以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继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习作信心;习作能力
        谈到习作,可以说是大多人非常恐惧的一件事,社会上,能够轻轻松松就妙笔生花的人,总是能吸引众人羡慕的目光。很多时候,即使是我们自身,也是对作文之类,害怕不已。报告、论文、课题……面对这些,老师们也总是大喊脑壳疼,恨不得离其十万八千里。成人如此,孩童更是这般,作文可以说是孩童在校期间最为头疼的作业,没有之一,轻则谈作文色变,重则消磨学习热情,可谓是极不讨喜。一言以蔽之:作文,烦恼也!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作文如此令人讨厌,我们是否能够带着孩子远离它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作文的重要性我们自然知晓,年段的不断升高,作文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大,作为学生,就无法回避和作文之间的恩恩怨怨,只能与之缠缠绵绵到天涯。无法回避,自然只能面对,但是亲爱的老师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都如此不喜的作文,如何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呢?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当然确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点滴,充盈习作素材。
        第二学段的语文,对于孩子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部分原本在一二年级还是佼佼者的孩子们,到了三四年级,成绩突然下滑,让许多家长措手不及,不知所然。细思,其实这种现象并非是偶然,这些退步明显的孩子,常常都是生活中不善积累的孩子,提起习作,他们马上脱口而出的便是“没有东西写”。他们在生活,他们在学习,但所有发生的事情雁过无痕,从不在脑海中停留,过了也就过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啊!笔者认为,要想让孩子在习作的过程中有信手拈来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生活中的点滴非常重要。有专家老师曾经指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脱离生活,文章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习作的关键在于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体验,“眼观耳听”,才能丰富素材积累,深以为然。
        会记日记者,学霸也。哪怕只是简单地记录下一句话,也是孩子经过构思写下来的,也是有助于帮助孩子回忆曾经发生的事情,还原当时的场景的。记日记的好处在于生活的积累,在于习作素材的堆积,善于记日记者,何愁还会在习作时没有东西可写呢?当然,坚持记日记绝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现在已经处于第二学段的他们,本就对习作充满着恐惧,如何能让他们对于记日记不那么排斥呢?这着实困扰了我很久,幸而,杨丽佳、雷美芬等名师的做法让我找着一个出口:漂流日记。小组成员轮流记日记,互看互评,这得是多么明智的做法呀,记录的方式,或文字,或绘画,或剪贴材料……大家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分享各自的精彩,积累生活的点滴,提高习作的能力,孩子们开始期待着读他人的日记,亦期待着自己的日记让组员们刮目相看,实在是棒极!
二、引导学生做好习作准备,丰富习作内容。


         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老师们往往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回忆自己喜欢的植物,或生动描述,或图片碰撞,这些方式自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够立体,脑海中再现的植物再形象,也比不上直接观察来得细致,然而让每一个孩子带一盆植物到校完成习作又不现实,所以在这一次习作中,教材提出了制作观察记录卡的活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觉得这一环节没有什么用处,甚至浪费时间,于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不加以重视。笔者认为,精心设计观察记录卡,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本次习作的“储备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次习作。于是,我布置孩子在周末时间去观察自己最喜欢的植物,然后完成观察记录卡,孩子们的表现着实让我刮目相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自己所选植物的各种资料,其中不乏一些平时并不了解的信息,通过查找信息,通过制作观察记录卡,孩子们对于植物的认知自然也就更加清晰了,习作时自然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习作准备如若做得足够到位,其实相当于是在老师进行习作教学之前,就已经打了一篇习作的草稿,传统习作认为习作应当先指导再行文,其实不然,这一传统的习作模式固然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习作往往受教师的禁锢极深,走上老师给予的行文之路,出来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少特色。但是如果让习作准备走在习作指导之前,则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孩子得以不受束缚地思考、想象,有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之后,再在教师习作教学时有的放矢,提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内容,进而完成习作,如此出来的习作,自然更具特色,着实优秀!
三、引导学生做好习作修改,完善习作成果。
         记得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批改作文可谓是极为认真,对学生的习作可谓是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一篇文章的批改就可以耗费大半天的工夫,常常前一单元的习作还未批完,后一单元的习作又开始了。看着批改后跳跃着各种红色字符的学生习作,我总是感动于自己的认真,满心以为学生也必然被我所感动,从而脱胎换骨,取得质的飞跃,结果自然是否定的。在很长的时间里,我迷茫,为自己的认真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而郁闷,直到一位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他告诉我,习作,是孩子的习作,那种稚嫩才是孩子的本真,如果我们过多地干涉,那文章反而夹杂着过多我们自己的想法,不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他们自然会排斥,看到自己的习作需要这样大幅度的修改,他们甚至会质疑自身习作的能力。原来我一直引以为傲的认真,竟然是扼杀孩子习作信心的铡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因此,在习作修改的环节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帮孩子修改习作,而是抱着珍惜、宽容的态度,鼓励孩子展示自我,引导孩子自己做好习作修改,指导孩子自行修改文章中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也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评互改的方式,取长补短,让孩子得以在修改他人习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有所收获。
         修改习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那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在学生习作修改的环节中毫无作用呢?自然不是的,教师的习作评讲环节仍然不可或缺,如何帮助孩子打开习作的思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词语难以表达情感的窘境,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细致的工作,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们产生情感的共鸣。笔者认为,在表扬中成长的孩子,比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更加自信,我们应当善于捕捉孩子在习作中的闪光点,并用放大镜将这些细微的点扩大,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赞赏,现代网络如此发达,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形式让孩子的闪光点通过多种平台展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发现、阅读、点赞,长久以往,必然可以极大地增强孩子们的习作自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韩愈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习作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如何让孩子愿意写作、乐于写作,确是值得我们商榷一生的问题,强压下的习作练习,只会让孩子对习作的恐惧升级,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为人师者,理当做到勤思勤为,帮助孩子“下笔有千言”!
        
【参考文献】李玉勤 小学习作教学的突围与实践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