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与学生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梁京义
[导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梁京义
        山东省昌邑市新村中学 261300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语文课本里不仅有具体的语言知识,还有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文学趣味等。可见语文课是影响人一辈子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一谈我多年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坚持不懈地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几点尝试。
                  首先,真正理解“教”与“育”的关系并且亲身力行之。这是学生素养培育的首要条件。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教”即“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的基本功,在此毋庸置疑。“育”呢?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向善,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并拥有美丽的心境。作为语文教师就是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这样读书学习才有价值。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认识与知识的堆积。我们就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否则即使其道德评分再高,也失去了人的什么价值。
        教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学生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孩子的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祝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外人”。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做真正的人:真实、善良、感恩、健康、快乐。在漫长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于一身的语文课本,既是语文教师的武器,更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前沿阵地。应当始终如一地、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的素养不断提高。
        第二、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学习的两道难题。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能仅仅靠几套冲刺试卷就快速提高成绩,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科目。如何解决这两道难题呢?
        (一)、阅读。莫言说“对年轻人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阅读是知识的来源,也是一种习惯,对学生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实,书里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只有不断地分岔路口,有兴趣看下去的,会成为自己眼里的风景,这是没法从别人那里分享的;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前提,不读书是学不好语文的。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读书中认字、识字,理解词语、句子,把握课文内容,在读书中思索,积累语言,感悟人生受到影响、感染和熏陶。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靠学生的读书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大量的阅读不要局限于课外读书活动,学生要走进书店、图书馆,教师要千方百计引领学生多读课外书:文学的、经典的、科学的、自然的学科等,通过大量的阅读,一定会厚实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底蕴。当然,阅读要注意方法,尤其是课外阅读要讲究:泛读、浏览、摘抄、写读书笔记等。更要讲究不断思考,甚至怀疑、批评精神,吸取精华,去伪存真。
读书既是一种文化营养,也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妙药。书读的多了,懂得的知识和道理就多了,遇事自然可以泰然处之,心态平和。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相由心生”等即基于此。一个人的文学教养会通过言谈举止,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
(二)、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优秀的作品,对于写作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是显而易见,立竿见影的好方法。如果不读更多更好的作品,你就不知如何写出更好的文章。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的,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还有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技巧,通过多写、勤写,熟能生巧,也就写的好了。其次,随身带一小笔记本,便于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把对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环境的感触记下来。。。。。。日积月累,对于写作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就是日记了,每天坚持写日记,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习惯。因为写日记不仅要记录当天的所作所为,更有那每天的所闻、所思、所感等。这对写作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也能对学生素养的养成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有人说:教育走的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反思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确令人扼腕叹息。纷至沓来的教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问题少年的大量出现。。。。。。似乎学校不再是一片净土了。其实,教育并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灵魂的丰满;也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是静静的、悄悄地、不浮躁、去功利的“慢”的艺术。
作为教育工作者,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亚里士多德说:“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众所周知,“中庸”乃儒家精髓,“去其两端”,“守中为上”。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可能”是指我们知道学生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但现在他又必须要分数,所以必须勤奋学习。“适当”就是指我们的教育方法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要适合孩子。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和做人结合在一起。
其次,前面已谈了“阅读”在学生的素养的培育方面的作用,面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浮躁现象,不妨再提示一下,语文做了多少次教改,但语文教学绝对离不开“多读、多写”,离开了这些都是骗人的。读书可以养心,一个人若要把书读进心里,心必须静,一个浮躁的人是读不了书的。古人说:“读书养气”说令人信服的,一个长期读书的人会形成淡定的心性,拥有清风明月的心境的。
总之,人最根本的东西是人格,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也就是高素质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由语文素养决定的。人文知识沉淀多了,他的基本素养也就到位了。面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及应试教育的弊端,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少年”现象,作为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更觉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的迫切性。结合从教以来的实践,谈了上述几点建议。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贯彻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适应日益变化的教育形势,努力做一名自觉践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