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马安镇中心小学 442633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而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有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一方面,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自身实践,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从课题入手,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因此,教学中可设悬念于课题,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从而激起自主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在板书课题时,我只写下“鱼游到了?”让学生说说一般鱼儿在哪里游?学生当然会说在有水的地方游,接着我在写上“纸上”,问:鱼儿怎么会游到了纸上了?学生一下子感到非常奇怪,就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在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我会引导学生质疑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提出了非常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比如“夜间飞行有什么秘密?”“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么揭开的?”等等,既在无形中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也培养了学生读书勤思考的能力,而学生们为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时就会更仔细,课堂表现会更积极主动,课堂效果不言而喻的高。
(二)?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
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痛失父亲时的悲痛心情,我根据“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个句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当你捧着鲜花,满怀希望,在机场等待爸爸时,心情是怎样的?想跟爸爸说些什么?可当你看见叔叔们抬着爸爸的灵柩向你走来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为了探究到答案,快速并积极地去阅读课文,这不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了吗?
??? (三)根据课文表达的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我引导学生去体会安静热爱生命,但学生无法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于是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当你们好不容易捕捉到一只蝴蝶,你们会怎么做吗?”就有同学回答:“我会放了它。”我立即追问:“为什么你想放了它?”从而达到目的。
四、抓住“矛盾”,创设讨论式问题情境
教学中,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讨论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例如《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在面对秦王时毫不畏惧,丝毫不退让,能和秦王争锋相对的斗争,但是,在面对廉颇将军的不满,并要给他下不了台时,蔺相如却选择了躲避退让,他是真的怕了廉颇将军吗?他面对两人的刁难,态度如此不同,矛盾么?而廉颇将军一开始的不满,到后来的负荆请罪,他这样做不是矛盾吗?此时,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对处在矛盾冲突中的学生,引导他们分别站在蔺相如、秦王、廉颇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并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大家就会深刻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讨论交流,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这就让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认识,进而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
五、抓住“关键点”,创设想象式问题情境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创设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如课文《去年的树》结尾时,当小鸟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它在看什么呢?唱完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这时它又在看什么呢?这样的情境创设,不是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吗?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才能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