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李双超
[导读] 德国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道德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小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都归结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李双超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一小学

        摘要:德国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道德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小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都归结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字:道德,语文,根本利益,全面发展

        
一、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德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3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让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其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其自身特点:隐形、间接性、潜移默化性。
二、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德育是社会的需要
       德育是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灵魂,而且也是一个民族
的灵魂。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实施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和管理,是目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必将对未来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归宿。4
(二)德育是做人的需要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做人,做人比做学问重要。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工作。因此,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
(三)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所有学生一颗爱国心,因此“树魂立根”、“立德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以德树人”为核心,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这意味着语文不仅担当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
三、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学校德育教育极为关注,且以具备良好价值观念的公民
的培养,作为具体德育目标。许多国家也纷纷结合课程方式,对德育训练的程序、项目等加以规定。

例如新加坡的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对传统文化以及公民教育等极为关注。
       在我国,也大力推进新课改,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以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国内知名的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育人是其更为重要的任务。要将下一代培育成具备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可以发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作为目标,还需要积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因此,许多教师也逐步认识到,不论何种学科,都和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相关。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学生交流的过程、评价反馈的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社会对分数的唯上论,还是认为语文成绩是检验语文课堂效果的唯一标准,故而部分老师在实际操作中更强调语文知识的习得,忽视挖掘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即便是顾及到语文德育特点,但生搬硬套的说教方式、思想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呆板单调的形式,还是会让学生对语文望而却步,心生烦厌。理想中的语文的德育教育与现实中的成绩比拼,可谓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语文教师处在左右为难的尴尬位置,可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学生既肯定又漠视,可谓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四、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策略
       陈鹤琴提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能、和身心能力”,应该是“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活教育重视儿童主动精神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
(一)故事教学,提高兴趣
        小学时期,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语言接受强,但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因此小学教材应该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文章为主。教师可利用故事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接受,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文本中生字、修辞学习、故事概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培养小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等。
(二)情境教学,表达感受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方式为主,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增加过程演示,引导学生要积极主动融入故事情节,并分角色演绎,增加概述故事环节,加强语言输出。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征,让小学生通过自己表演去感知、体味、消化、归纳、概括、表达等过程构建故事框架实现对故事的概述、理解,并在加上恰当的表情、动作、语气等从而在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三)注重阅读,提升素养
        语文教材无非是以例子明事理,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当下语文学习,课内文章只占据一小部分,重要的还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进行大量积累,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身的知识,培育自己的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利在千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向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 苗雨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 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7):58-59.
[2] 洪长林.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7(10):192.
[3] 葛敏芸.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教学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04):35-36.
[4] 韦治纯.让小学寓言教学鲜活起来[J].教书育人,2017(01):127-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