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艳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47校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5
自主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是:学习的注意力不持久,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大部分的小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自主性和自觉性不高,再加上小学生还没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因此,小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更多是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都知道新知识的学习由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基本环节组成,缺少了预习这一环节就影响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但是很多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课前先把要学的内容看一遍,但我认为这样的预习太草率,太粗略了。因此进行预习的时候一定要和作业、课程重点相联系,并且做好预习记录。
我们在留预习作业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照顾大多数学生,太难容易挫伤中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太浅会导致优等生自满,滋生骄傲行为。如:既要有借助拼音学习生字,也要有通过读文,思考课后问题;而且预习题设计要体现课操作性。如在第一课时设计了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等;学生都可以自己完成。再有预习题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语文课的预习不是出几个简单的题目看学生会不会做,而是要让学生整体去预习把握全文内容,包括字词句篇方方面面,因为在每个都会有自己能学会的和自己不能通过预习完成,把自己认为能完成做好,留在课堂考对,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课堂上留意,重点解决。最后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延展性。预习并不是安排学生读几遍课文,找找疑难之处,许多地方还要体现扩展性学习,如布置学生借助资料或网络,查相关资料、可以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
在预习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读课文,学习字词句,一般都可以独立完成,也就是说,第一课时预习比较容易些;而第二课时的预习题,相对难些,有时要通过合作预习去解决,因为领悟、概括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就感到困难,需要能力强的学习同伴引领。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有些学习认真的同学能够听从老师的指导,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预习作业,自主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有一些懒惰、自觉性差的同学会和其他同学差距越来越大。
案例一
小瑞是我们班的后进生,刚入学成绩还凑合,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成绩就越来越差,到三年级就成最差的了。追究其问题所在,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点问题就是长期形成一个很差的习惯:老师留了预习作业不认真完成,上课时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稀里糊涂的,感觉啥也听不懂,老师的要求也跟不上。就这样,不消化的知识越积越多,他总感觉跟不上大家的学习步伐,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具体地给他布置预习作业,并要求他的家长监督检查,来到学校我还会再次检查。通过这样的督促,他的预习终于落到了实处,上课他也能听懂了,他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案例二
杨昕琪是我们班的语文组长,成绩名列前茅。从平时观察得知,她在平时的学习中很重视课前的预习,常常做到有备无患,课前的问题课前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勾画出来,课上认真听课,实在不会就请教老师、同学,绝不会把问题带到下一节课。因为她的这种好习惯,才使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当看到孩子书上那密密麻麻的预习笔记,活页贴,我都会心生感慨:付出才会有收获,她在小学养成了爱动脑、勤动笔的预习好习惯,会让她一生受益的。
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我认为预习首先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进行预习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中,还可以把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作为各小组评比的加分项,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重视课前预习了。?
其次预习要遵循预习内容具体化,还要让学生明白预习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疑问一一罗列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会更有收获。
一段时间后,班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形成了预习的习惯,虽预习的程度仍有不同,但方法步骤大都已经掌握。学生每天的预习必须坚持,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习惯,预习上了轨道之后学生学习也轻松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查阅多种资料,因为这样能够博采众长,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当学生真正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也就能够自主学习了。
该文为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专项课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TJZX-190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