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3期   作者:孙文婷
[导读] 分析探究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孙文婷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 100093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进入我院治疗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盲选法划分为2组,均为3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进一步对比2组心理量表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1)护理前,两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2)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的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关键词】人文关怀;恶性肿瘤;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

        恶性肿瘤具有致死率高及发生率高等鲜明特点,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临床研究表明与各种刺激因素所诱导的细胞增长机制失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为了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案非常关键[1]。鉴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究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纳入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时间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均符合“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2],且均于知情条件下签署实验同意书;此外,排除失语、合并传染性疾病及合并精神疾病者。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分布为47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51.28±1.37)岁。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12,年龄分布为48岁至80岁,平均年龄为(51.29±1.38)岁。2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的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严格按照常规护理流程严格执行,处理好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确保护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观察组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包括:
        (1)由于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普遍存在各种心理层面问题,客观上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向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医疗服务,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意识,增强患者治疗期间的依从性。
        (2)由护理人员注重创设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光线充足,物品摆放整齐,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被套;并保护患者个人饮食,不得随意泄露患者相关信息,避免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
        (3)由护理人员可利用播放视频及展示图片等手段,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疾病相关知识,转变患者原本错误的认知;提倡患者及其家属多多参与各种社会组织活动,减轻患者心理层面的无助感,并且强化健康宣教力度,积极组织健康讲座等活动,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预防各种并发症。
        (4)由于患者深受疾病折磨,极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尤其是面对死亡恐惧情绪严重。因此,在具体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采取适宜的心理干预方法,立足于家庭及临床等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心理疏导方案,与患者亲属多交谈,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情绪。
1.3判定标准
        (1)根据SDS(焦虑自评量表)及SA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程度;评分越低,说明改善效果越好[3]。
        (2)对患者发放我院自行研发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统计: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的例数,计算总护理满意度,即满意、基本满意之和为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其中计量数据使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量表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63.33%,该组满意7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11例;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该组满意13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数据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χ2=10.285,P<0.05)。
        
3.讨论
        人文关怀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之一,具有系统性及个性化等鲜明特点,其护理实质为向患者提供足够的关怀及尊重,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导理念,给予患者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生命与健康的全方位护理服务及心理关怀。
        此次研究纳入的2组恶性肿瘤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人文关怀护理(观察组),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人文关怀护理的应用优势鲜明,能明显改善患者紧张及焦虑等负性情绪。与此同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发现,约超过50%恶性肿瘤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直接影响治疗效能[4]。并且,发现诊疗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是导致医患纠纷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颇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中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兰君,袁继全.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07):172-174.
[2]王兰.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评析[J].心理月刊,2020,15(04):63.
[3]谭星星,邝梅玲.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2):9+18.
[4]郭玉娟.人文关怀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3):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