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盼盼
阜南县人民医院 236300
【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急诊危重患者护理安全的因素并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发生护理安全事件的患者与50例未发生安全事件的危重症患者为探究对象,将未发生护理安全事件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发生护理安全事件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对两组患者的基础疾病、意识状态、急诊时间、生命体征进行比较分析;选取18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护理人员工作的实际开展进行研究
分析。结果 危重症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基础疾病、生命体征、就诊时间以及意识状态是否正常,受到护理安全事件产生直接影响;而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护理知识不全面、人员心理压力,P<0.05。结论 为加强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安全质量,急诊科室应当从患者自身以及护理人员专业素养两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及教育培训,从而提高护理效率,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安全;护理对策
发病较急、病情变化速度快以及并发症种类较多,需要接受急救的患者被称之为危重症患者,大多数危重症患者都是由急诊科室收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实施相应的医疗和护理措施。由于危重症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使得大多数患者均处于生命垂危阶段,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鉴于临床护理过程中极易发生医疗事故纠纷,就需要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对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高危重患者,其中有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发生过护理安全事件,并将其分配至观察组;而其余50例患者则未发生任何护理安全事件,并将其分配至对照组。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60.35± 3.67)岁;而对照组中共有2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1.28± 2.59)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危重症患者疾病类型包括:休克、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消化道出血、脑外伤、多发外伤。而观察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类型主要包括:误吸、留置针脱落、呼吸骤停、坠床、引流管道脱落等。同样选择18名护理对象当做研究对象,年龄区间21~50岁,平均年龄(32.85±4.56)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10名,大专学历5名,中专学历3名。
1.2 方法
①所有危重症患者在入院后严格按照医嘱、各类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制度进行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并由专人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就诊时间、意识状态(清楚/不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对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可能的相关因素探讨合理的护理对策。②制定调查问卷,评估急诊科18名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是否全面、急救设备使用是否熟练、责任心高低、护理心理压力、对规章制度了解程度。向护理人员讲解调查问卷的填写注意事项,并说明每个条目的意义、内容,避免使用引导性词语。由护理人员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填写问卷,按照引起护理安全事件原因高低进行选择。
1.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合并基础疾病、意识状态、就诊时间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分析研究;对护理人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并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查验,呈现方式(±s),计数资料计算比较采用χ2,体现形式为(%)。其结果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观察组危重症患者在生命体征、就诊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意识状态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对照组危重症患者,P<0.05。
.png)
2.2 护理人员因素分析
依据调研问卷的开展,对护理人员自身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影响护理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中,心理压力占据40%。护理知识不全面30%,设备使用不合理15%,规章制度未全面掌握占据10%,责任意识较差占据5%。
3 讨论
本研究从患者和护理人员两个方面对急诊中危重症患者发生护理安全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自发病到急诊室就诊时间过长、意识不清、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护理安全事件。护理人员方面,心理压力是引起护理安全事件的首要因素,依次是护理知识、设备使用等因素。因此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疾病情况,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并给予处理。做好防护工作,打开床挡、合理使用约束带等,防止患者坠床,按时观察引流管道是否通畅,昏迷的患者保持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气道、吸痰等,防止患者误吸或窒息。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在积极应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情况时,能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避免产生心理压力,对心理压力过大的护理人员,了解其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上级护士或领导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并帮助其解决;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学习,提高护理理论和操作水平,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可给予额外培训,采取以老带新、以优带差的方法促进整体护理能力的提高;学习急救设备的操作,保证每位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操
作常用的急救设备,促进护理人员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能够切身为患者考虑,完成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
该研究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就诊时间、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进行分析对比,结合对护理人员的深入调查,发现护理人员与患者自身因素是产生护理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通过对患者自身因素的预防,结合对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技能知识的强化,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水平,进而大幅度降低护理安全事件的产生几率。
参考文献:
[1]黄爱青.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5):2175-2177.
[2]曹青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探讨[J].名医,2019(02):174.
[3]周秀春,黄瑾瑜,李晓玲.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5):140+142.
[4]董丽丽,王蕊,马国威,王新华.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01):38-40.
[5]郭芳芳.程序化护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1):90.
[6]杨颖.可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和运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