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3期   作者:谢静静
[导读] 探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于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
        谢静静
        阜南县人民医院  236300
        【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于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6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方便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对于改善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十分确切。
【关键词】 运动康复护理;老年慢性心衰;生活质量;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为心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致病因素较多,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等,均会诱发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该类患者主要的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以及体液潴留等。因慢性心力衰竭会对患者的心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有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案。在该次研究过程中,一共纳入该院在2018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目的是分析评估运动康复护理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8收治的6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方便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的33例患者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在56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5±5.67);观察组的33例患者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在58岁-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5±5.8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差异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疾病治疗,然后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仔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充分的休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督促患者进行合适的身体训练。观察组患者则是在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专业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 首先需要在患者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仔细的身体检查并且需要记录下相关体征,全面认真的向患者讲解疾病和治疗药物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心理有所准备,放松心情进行治疗,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工作。在患者入院后前5d,先让患者进行小幅度的运动,包括翻身、体位改变、腿部屈伸等运动; 然后让患者慢慢加大运动的幅度,如四肢运动,待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可以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下床活动,一般主要是进行静坐椅子,然后尽量将身体靠向椅子背部,持续时间超过10min最好,每位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需要根据其实际的病情情况,除此之外颈部和肩部的运动也需要进行,如果患者恢复比较良好,可以适当安排患者进行步行、上下楼梯等强度更进一步的运动。对于心功能为Ⅱ级的患者,由于程度较轻,可以进行简单的室内步行,距离可以为500m 左右,每日进行1~2次;对于心功能为Ⅲ级的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床边站立、移步等活动,每天进行3~5次,每次应持续5~10min,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增大的室内步行等较大强度的运动,但是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运动,保证休息; 对于心功能为IV级的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治疗前期应该让患者保证充分的休息,初期可以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简单的床上运动等。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培训,帮助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洗脸、刷牙等日常活动,同时应该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少治疗的紧张和恐慌感,使其能够更加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从左心室射血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指标来判定;生活质量从患者的健康水平、活动能力和患者的心理环境进行判定。
1.4统计学方法
        把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据资料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护理前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用t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Mean±SD),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明显,P<0.05(表1)。
 
3 讨论
        由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且常伴有呼吸困难、乏力以及心悸等症状,患者多以卧床休息为主,使得患者体力活动大量减少,继而造成患者远期非心源性循环功能衰退,最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基于此,临床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康复护理方案,一方面,有助于增加患者功能储量,促进肌肉血红蛋白水平的提升和肌肉线粒体的氧化,同时对降低患者心率、改善心肌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该种护理方式有助于抑制患者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改善患者呼吸困难和乏力症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神经激素反应。另外,患者因长期卧床常常引发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等不良症状,运动康复护理可以有效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该项护理工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除运动康复护理,还涉及到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护理等方面:①大多数心功能不全患者因体力活动受到限制,生活无法自理,为其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护理人员通过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有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建立康复信念;②酒精能够使患者机体体液平衡发生紊乱,继而出现房颤和心律不齐等不良现象,护理人员通过饮食护理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获得均衡营养,忌烟酒有利于患者心排血量下降,进一步使心跳加快;③指导患者适当活动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早融入社会活动;④将健康教育应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其对健康知识水平的认知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加以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和收缩压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更高,且6min步行距离显著更优,足以说明运动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指标,效果显著。另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92.00%明显优于对照组68.00%,由此可见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加之运动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满意率。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护理路径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极佳,是一种用于提升患者心功能、促进其康复的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作为临床理想护理方案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晓霞.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3):98-99.
[2]王翠红.慢性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8):22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