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护理的作用以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3期   作者:邹煌金
[导读]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护理的作用以及效果观察。
        邹煌金
        浙江金华广福医院  科室肿瘤内科    浙江省金华市区  321000
        【摘要】目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护理的作用以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2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护理中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护理;作用效果
        放化疗是治疗肿瘤疾病的主要方式,患者多需长期接受静脉注射给药治疗,长期反复穿刺会导致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极易诱发静脉炎的发生。故为了减少穿刺次数,临床多会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方式建立静脉通道,该方式深受临床医生青睐,具有易掌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的特点,在静脉化疗、低血容量性休克、长期静脉滴注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1]。现为探究将其应用于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收拾的肿瘤患者100例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分析,以指导后续临床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此次试验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0-70岁,平均(54.39±4.98)岁。疾病类型:10例肝癌,12例胃癌,11例结直肠癌,10例乳腺癌,7例肺癌;观察组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3-71岁,平均(55.40±5.11)岁。疾病类型:9例肝癌,10例胃癌,10例结直肠癌,11例乳腺癌,10例肺癌。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类型、年龄以及性别)等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纳入的患者临床资料齐全,均有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治疗、化疗等临床需求。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异常、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异常等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穿刺时应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挑选相应型号的静脉针,进针角度为15°,对患者进行穿刺干预。
        观察组接受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患者半卧或平卧且术侧躯体与手臂呈90°角。自穿刺部位至右胸锁关节以及第三肋进行测量,选择穿刺点后需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首选上臂贵要静脉,其次正中静脉,最后头静脉,准确测量需要导管的长度,正确选择穿刺点,消毒手术区域后清洁导管,调整导管位置,安装连接器,抽吸,冲洗,固定导管后进行胸部摄片并记录穿刺点部位情况。具体护理策略如下:置管前护理:置管之前需要向患者详细讲解整个过程,让患者按照护士的指导配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置管操作前需抬高床头30°。可以提前让已经置管的病人与将要置管病人接触交流,增加患者的配合度,也可以给患者展示视频,减轻其顾虑。外周静脉置管需要确定导管长度,指导患者尽量减少衣物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置管中护理:外周静脉置管时患者脱去一侧衣袖或将衣服拉至肩膀,正确消毒后导入,过程中要保证导管的清洁。治疗过程中患者会较为紧张,护理人员应该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给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告知其注意事项,增强其信心,引导树立正确的思想,可以与患者家属配合,同时引导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静脉炎、导管堵塞、血肿、局部出血、感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算本文需对比的数据,通过χ2检验完成样本率对比,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为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对肿瘤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为化疗,每次化疗均需要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而长期反复穿刺不仅会导致患者痛苦感较强,还会损伤患者的血管,造成静脉炎,同时感染发生的几率也显著增加[2]。故现为探究何种方式能改善此情况,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为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实施效果显著。但结合本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得出,为了保证置管效果,置管静脉应以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部静脉为主操作静脉,首选是贵要静脉,其相对比较粗且直,具有较少的静脉瓣,其次是肘正中静脉,而头静脉的细分支较多,左上肢静脉与右上肢静脉达到上腔静脉处距离相比较长。实际置管时肘静脉管腔非常复杂,结构变异现象较多,故需要置管操作人具备熟练的送管技巧。
        综上所述,为降低穿刺诱发的并发症,可在肿瘤护理中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参考文献:
[1] 彭斌,刘辉,田清,等.留置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间隙的社区护理效果[J].西部医学,2019,31(8):1302-1304.
[2] 刘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辅助化疗乳腺癌效果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8):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