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糖”时代,看中西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3期   作者:卞阿慧
[导读]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大危害,长期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卞阿慧
        崇州蜀州颈腰病医院 四川成都  611230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大危害,长期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2型糖尿病占据90%以上的比例。那么,中西医是如何认识糖尿病的呢?
         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
        在中医领域,糖尿病被称之为“消渴”,其主要特征是多饮食、多尿、尿有甜味、消瘦、疲乏等。“消渴”以肺、胃、肾为主要病变部位,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是其基本病机。患消渴病时间较长后,其病情发生失控,会导致阴损及阳,出现热灼、津亏、血瘀等症状,导致气阴均遭到损伤,阴阳都发生亏虚,腑脏器官遭受损害,导致痈、疖、眩晕、目盲、耳聋、下肢坏疽、肢体麻疼、中风昏迷以及肾衰水肿等兼证。

        在中医看来,“消渴”主要分为“三消”,一是上消,即指肺部;二是中消,即指胃部;三是下消,即指肾脏。从《黄帝内经》的理论来看,人之所以会患“消渴”,其原因在于五脏先天禀赋较差、内心脆弱、饮食缺乏控制以及身体过度透支。
        当前,中医理论主要从情志、外感、劳伤、饮食等方面对糖尿病的病因进行认识。阴虚与燥热是导致糖尿病的主因,从临床上看,则表现出肾虚、胃热、肺燥。其病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五脏禀赋先天不足。在中医看来,人的五脏先天禀赋不足,即内因是引发消渴病的主要原因。而现代医学经过研究证实,遗传因素、缺乏胰岛素、免疫系统存在缺陷等内在因素均会引发糖尿病。
        二、情志不调郁久化火。中医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消渴病的发病影响,认为心理因素能诱发消渴病,并加重相关症状。这与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如出一辙。现代医学认为,在心理处于应激状态时,可能诱发糖尿病。紧张刺激可能引发人体出现内分泌紊乱,导致各类激素,诸如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并和胰岛素相互拮抗。人体在焦虑状态下,其血浆会降低胰岛素实际含量。
        三、饮食不节蕴热伤津。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或导致脾胃出现功能失常,并出现肠胃燥结,进而引发消渴病。现代医学看来,人体在饮食过程中摄入较多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肥胖。而肥胖的人极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产生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另外,酗酒会降低人体肝脏贮备葡萄糖的能力,并损害肝细胞,加重糖尿病的症状。
中医认为,对糖尿病进行治疗,要控制饮食。饮食控制的效果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孙思邈认为消渴病患者不宜饮酒,不宜食用面食和咸食。王焘则认为消渴病患者要限制对肉类、水果、大米等的食用。对糖尿病进行治疗,要与适当的运动相配合。中医经典著作《诸病源候论》认为,消渴病人要多步行运动,再饮食。《外太秘要》则认为消渴病人在吃饱饭后,要多走动。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选用适当的运动方式,并对运动强度进行有效控制。过长时间的运动,或者强度过大的运动,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身体劳累,加重其病情。特别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严重缺乏,且伴随有肾病和冠心病,更应对运动量进行限制。但过小的运动强度,则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此,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打太极拳作为运动形式。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减少繁杂的思虑,避免过喜过怒,心平气和,心情康泰,才有助于控制病情,恢复健康。
         西医如何认识糖尿病?
        在西医看来,糖尿病是一组代谢疾病群,其特征是血糖增高。之所以出现高血糖,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或者是胰岛素作用缺陷。慢性高血糖会损害人体诸多系统,特别是会损害心脏、肾脏、神经、血管和眼睛。各种应激因素可引发高渗性昏迷以及DKA等急性代谢紊乱。
        在西医看来,糖尿病的致病因子包括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免疫功能出现紊乱、自由基毒素、微生物感染等。致病因子对人体机体产生作用导致胰岛出现功能减退,或者是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人体糖、水、脂肪、电解质、蛋白质等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高血糖。一旦缺乏对血糖的良好控制,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类并发症,并引发足、眼、肾、心脑血管等发生衰竭病变。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靠不间断的长期用药,维持血糖保持平稳,据此减少和避免各类并发症。
        西医将糖尿病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1)1型糖尿病。此类糖尿病是人体胰岛细胞遭到破坏,一般会引发胰岛素出现绝对缺乏的情况。儿童患者较为多见。(2)2型糖尿病。此类糖尿病发病遗传性因素较强,且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超过90%的糖尿病患者罹患的均是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较为多见。(3)妊娠糖尿病。此类糖尿病是在女性妊娠期间发现的。(4)其他类型糖尿病。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细胞出现功能缺陷等引发的糖尿病。

        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两类药物,一类是口服药,一类是注射制剂。其中,口服药物包括磺脲类药物以及格列奈类药物等促胰岛素分泌剂以及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非促胰岛素分泌剂;注射药物包括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手术方式主要是代谢手术、袖状胃切手术以及胃旁路术。对糖尿病患者开展代谢手术,要充分考虑各类适应证和禁忌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