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行动哲学和建设路径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30期   作者:邱芸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当前的教育背景,
        邱芸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当前的教育背景,需要教师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一方面需要设立“教书”、“育人”两手抓的行动哲学,将德育和学科教育融合起来,促进学生茁壮成长,另一方面需要构建有效的建设路径,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更加活化,在课堂中需要平等地对待每名学生,给予公平的学习机会,这会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行动哲学;建设路径
        引言:相比传统教学,深度学习具有诸多优势,既可以促进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又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任何学科的内容了然于胸,如果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会有助于深度解读语文课文,汲取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能够提升学习效果。
        1.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行动哲学
        在通常情况下,许多教师的教育重点都在“教书”方面,会将课本上的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促使语文成绩逐渐攀升,这种方式依然不足,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思想,既要抓“教书”,又要抓“育人”。并且,在素质教育中,已经提出需要全方面培育学生的要求,从课堂教学中施展德育,帮助学生建设健康的思想体系。从语文课程的教学教材来看,每篇课文都有必学的生字、写作手法,同时会向学生传达一种隐藏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引领学生深层剖析,进而实现“育人”目的。
        例如,在指导教学《雪梅》时,从该首古诗的字义来看,表现了梅花和雪花互相竞争的趣味故事,实质上蕴含着各取所长、相互影响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达诗中的内涵;在指导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时,从该篇课文的内容来看,描述了解放时期晋察冀边区中的抗日小英雄“雨来”,与敌人智斗周旋的惊险故事,表现了雨来无畏无惧、敢于奉献牺牲的精神,在向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需要指出小雨来具备的优良品质;在指导教学《慈母情深》时,从该篇课文的内容来看,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期与母亲要钱买书的故事,表现了作者母亲无私的母爱,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达尊重父母、爱护父母的精神。
        2.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建设路径
        2.1教学方式需要活化
        顾名思义,教学方式活化的重点在于灵活运用,不能总是生搬硬套地使用某种固定的教学方式,这会渐渐地消磨教师的教学情绪,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针对语文课程,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法、生活化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由内而外地引出课文思想情感,让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语境,不仅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对师生的课堂情绪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并且,教师不能使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使用“任务式”的教学方式,会促进每位学生深刻思考课文内容,渐渐地会培养更为缜密的语文学习思维,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另外,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中,需要多应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教学需求,从信息技术中找寻可用的资料,灵活教学课文。


        例如,在指导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该首诗是描述杭州西湖美景的诗文,这就需要运用情境法,为学生营造出适于阅读、朗读诗文的情境,有利于迅速理解诗中表达的意境;在指导教学《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时,该篇课文在描述“骆驼祥子”的外表,旨在让学生学会描写人的特征,这就需要运动生活化方法,让学生自行思考生活经历,从中回忆印象最为深刻的某个人物,模仿文中描写的手法,自行描写某个人物的特征;在指导教学《猴王出世》时,该篇课文是经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内容,同时也是经典影视剧《西游记》的内容,所以很多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视频、音频,帮助学生加深阅读感受,再要求各个学生自由组合,活灵活现地演绎本文中的人物,这会促进学生参与课文阅读。从以上案例来看,教学方式活化是必然的教育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工具,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2.2平等对待学生,给予公平的学习机会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存在明显的“区别教学”问题,会按照语文成绩的好坏,对班内学生划分“等级”,成绩较高的学生理所当然地占有更多的“课堂优势”,如多有被提问、多受到教师的青睐等,这会导致课堂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内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会致使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因此,在深度学习的前提下,需要教师能够平等对待学生,在课堂中分享公平的学习机会,只有在“一碗水端平”的情况下,才能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学习。
        例如,在指导教学《掌声》时,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如“请问掌声与课文内容有什么直接关系吗?隐喻什么呢?”,一方面需要指定某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令其谈谈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需要指定某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在各个学生答题过后,需要教师及时地评价学生,给予鼓励。
        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令不同学习水准的学生融为一体,自行在组内消化、解决学习问题,教师不会起到强制性的促学作用,任由学生自行调解,既会达到公平对待的要求,又会促使学生之间消除偏见,共同促学。从以上案例来看,平等对待学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促使每名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多的自信心,才能自主参与深度学习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深度学习是必然的教育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摈弃传统的教育思想、方式,从利于引导的角度出发,促进每位学生积极自学,令其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这会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从而能够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跃飞.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8):119-120.
        [2]张荣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0):199-200.
        [3]丛玲玲.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分析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家长,2020(30):160-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