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凸显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七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30期   作者:叶冬梅
[导读] 生命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整体基调和底色
        叶冬梅
        云大附中星耀学校
        【摘要】 生命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整体基调和底色,生命教育是一个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意识、伦理道德以及法治精神等所有价值观教育的个人基础、青春成长的底色。凸显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变化、学会接纳自己、通过努力和拼搏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将课程内容和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发挥育人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一、把握生命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设计方向
        生命教育是一个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意识、伦理道德以及法治精神等所有价值观教育的个人基础、青春成长的底色,它以人的生命状态的良好、积极为基本表征[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师用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5:4]。本文基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确定初中学生生命教育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人与自身关系教育。第二、人与他人关系教育。第三、人与社会关系教育。第四、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
        二、依托教材内容主旨,搭建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七年级上《开学第一课》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为主线,承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主旨内容,依托体现以学为主的活动型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
        (一)目标引领,把握教材主旨内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据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系统设计了相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梳理如下:
   
        围绕“认识自我”的种种思想和情感冲突是初中学生生命最独特而凸显的特征。“认识自我”是贯穿于初中三年《道德与法治》的主线。入学第一课讨论进中学后新“我”如何开始,整个三年中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我与自然和环境等一切现实的“关系性存在”都将不断回到怎样认识和定位自我,并逐渐向健全、丰满的“自我”成长。因此,确定了由“我”为逻辑起点,“我”的发展为本课主题,以成长引领为核心目标。
        (二)以生为本,形成教学设计逻辑结构
        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自我认识、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七年级第一学期《道德与法治》开学第一节课中融入生命教育极为重要。开学第一课以认识现在的我为起点,审视我所处的环境为依托,畅想三年后的我为愿景,设计实现梦想的路径为阶梯。从我出发,通过分析体验我与我自己、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我与自然和环境的角度最终实现我的发展为本课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
        
        三、学生本位,活动型课程实施
        “学习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一方面使知识性内容的教学通过现实活动实施,另一方面使社会活动设计承载知识性内容教学。[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4-8]通过活动型教学设计,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更为积极地认识和看待中学阶段,注重学生生命成长与思想提升。
        (一)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认识现在的自己
        教学环节:吸引·分享:我是谁“我为自己代言”
        学情预设:学生有表达自我的愿望,但是对自我的认识不一定全面。
        学生活动:“我为自己代言”,描述、展现自我形象,简要评价自己。
        教师引导:通过自评和他评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现在的自己;懂得现在的自己是昨天行为的综合结果;懂得生命是延续的过程。
        生命教育体现: 我与自我的关系,认识的自我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独特且珍贵的。要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珍视自我的生命、能够学会对生命的时间把握、自我情绪调节,用行动实现自我。
        (二)生命因善识而笃定从容
        教学环节:激发·审视:我现在在哪里?
        学情预设:进入新校园,对新校园、新课程不够熟悉;对集体、国家、社会、自然环境没有清晰的认识或意识。
        学生活动:畅谈你所感受到的新校园、社会、国家。
        教师引导:简单介绍学校、课程,帮助尽快认识新的学习环境,明确规则与要求。启发学生关注社会与国家,思考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命教育体现: 我与周围一切的关系,确定了我的位置,也规范了我的行为。“我”从范围来看处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这个社会环境中,也处在自然环境之中。“我”需要处理好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我与世界的关系。只有知晓、了解环境,才能处理好我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来实现自我的发展。
        (三)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
        教学环节:对话·畅想:我要到哪里去?
        学情预设:刚刚进入中学学生懵懵懂懂,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比较模糊。
        学生活动:绘制并分享3年后我的自画像。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畅想未来,组织学生绘制并分享我的自画像,引导学生设立目标,规划成长路径。
        生命教育体现:从自我出发,从心理、道德、法治、国情等角度进行审思。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人一有法治精神和道德良知的公民,有理性的爱国情怀、健全的政治意识和是韭判断能力的公民。
        (四)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
        教学环节:指引·行动:怎么成为脑海中的那个人,书写座右铭。
        学情预设:学生有理想,但是怎样实现理想可能没有清晰的路径;容易懈怠,管不住自己是初中生的自我完善路上的绊脚石。
        学生活动:规划成为“自画像”里的人的成长路径;书写激励和鞭策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认真落实,帮助学生找到自我鞭策的方法。
        生命教育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超越和奉献,完善自己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满自己生命的过程。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我们能不断积累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提高我们的生命价值。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承担起生命赋予我们的使命,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出最美的色彩。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生存状态,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尽可能拓展自己的生命,提升我们生命的价值。生命是一个过程,成长和成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每一件小事的落实。 要实现生命的目标,体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必须落到实处、必须脚踏实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自我完善为路径,最终体现在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的关系中。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能以简单告知式进行教导,需要有必要是知识上和认知上的支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吸引-激发-对话-指引的活动课程得到情感、认知和价值上的收获,及学生生命教育为线索,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及注释
1.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师用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5:4
2.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