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败的课带来的惊喜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30期   作者:陈文炜
[导读] 几年前,区里进行教坛新秀评比,
        陈文炜
        浙江省宁波市五乡中学  315111
        几年前,区里进行教坛新秀评比,我有幸参加。所上课的主题是“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地球演化史)的阅读课”。比赛是外校借班上课,我自然精心备课,细心制作课件,三天日夜忙碌,终于,万事俱备,只待上课。
        午后,阳光明媚,铃声响起。我一步步按着自己的备课课件的安排,井然有序地进行。到一处精彩处(这是整堂课的亮点,我有很大的期待),本来要求学生上台操作的一个步骤,由于电脑未安装相关的软件,无法实现。骤然间,慌乱,困惑,焦急向我奔涌袭来;众多听评的教师和评委的目光也集中到那屏幕上;学生们则小声议论着。有老师赶紧叫来了电脑老师,电脑老师一陈操作,仍是没有效果。
        五分钟的时间,课堂似乎陷入一片混乱,我的脑子也几乎陷入了短路。只得强力镇定自己,在众人的疑惑和议论中,跳过了这一环节,进入下一环节。所幸,接下来的三个环节进展顺利。设计的是1)读后小组讨论2)内化应用3)升华启迪。三个环节是以学生的任务型活动为主。学生表现非常好,各组都有同学自告奋勇地汇报讨论情况,所叙述内容条理清晰而流畅,以至于其他同学忍不住要拍手喝彩。我也颇感意外,但也增添了我继续激情有加地上完这堂课的信心和动力。课堂的气氛随着课堂接近尾声而愈加浓烈,学生的讨论和观点交流非常热烈,竟然没有听到下课的铃声。当我说出“Class over,Thank you!”的时候,学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或许,他们是为我这个在比赛中出意外的老师一份鼓励;或许,是对后面三个环节的酣畅淋漓的一次庆祝。不管如何,一股暖流划过我的心田。


        课上完了,评委的给分自然不是很高,最后比赛也没拿到理想的奖项。心里兀自郁闷和懊恼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暗自发誓,不在参加此类课堂比赛。
        今年暑假的一个中午,我坐在公交车上。一个背着书包的女孩朝我微笑,可我并不认识她。她却特意挤过人群,来到我面前说:“老师,你在我们班上过课”“哦,真的么?”“地球演化史那一课噢,很畅快的课,我至今仍旧记得很清楚!”本来每每想起那次意外和错失的机会,总有些隐痛的我,此刻已经完全释怀。细细回忆和反省那一堂课,心里渐渐发现那次意外也使我收获颇多。首先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感。平时课堂中,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总是牺牲学生的思考时间来赶进度。学生的思考时间少,容易陷入我演“独角戏”的状况,他们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只得直接告诉他们。讨论也总是形式大于内容,走走过场,学生并没有真真思考和组织运用语言,所以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没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而那一堂课,却因为课件和电脑原因,使我的步骤缓慢下来,环节少了,我自然给学生足量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学生表现也非常抢眼。究其原因,重要一条是学生在前半堂课的语言输入足够,给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充裕。正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其次是节奏适中,因势利导。一方面,原先这堂课安排的时一共七个环节,但因为中途因课件而跳过了两个个环节,使得原先“过多的课堂负担”变得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强度,虽然是“被减少”,但却是减得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没有死死坚持原先的计划,跳过了出故障的环节。顺势而进,最后能够及时完成这堂课目标和任务。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课堂中或许有很多“意外”,那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我们能否好好处理和把握,那将是精彩的意外。或许,因为意外而没有完成原定的任务,但有时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