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聪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实验小学 362100
【摘要】为了提高大课间活动实效性,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我校全体师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我校师生参加大课间活动过程中存在几点不足。建议学校加强对大课间活动的宣传与监督。让更多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身体、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提高 大课间活动 实效性
一、引言
所谓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具有内容丰富性、组织形式多变形、活动场地灵活性等特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加长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使达到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参加学校大课间活动,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民主探究精神,以大课间活动为基点,促进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惠安实验小学。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法与经验总结归纳法。
三、理论和实践
开展《提高大课间活动实效性对策研究》是为了满足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需要;近几年,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运动量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活动项目单一。
1.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我校校本课程安排每周二、周四、周五下午第二节。(周二下午:一年段跳绳;周四下午:二年段跳绳;周五下午:三至六年段跳绳。棋类安排的课间操期间没有做操的年段举行。)例如:跳绳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每年我校各年级举行跳绳比赛。在实施大课间过程中,由于本校场地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大范围游戏活动的需要。操场不能一次性容纳六个年级的学生一起活动。结合各方面因素,我校实行:课间操分上午和下午进行。
早上(九点五十至十点十五分) :四、五、六年级在操场做操;
下午(四点五分至四点半) :一、二、三年级在操场做操。
2.大课间活动项目及时间的创新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活动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始终坚持“有活动就有比赛的原则”本学期开展哪些项目的活动,过后就举行相应项目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每年定期一至四年级举行内容不同的接力比赛,五年级举行三人篮球比赛。秋季主要以接力比赛为主,而春季主要以跳长绳比赛为主。我校以班为单位的比较有特色的活动项目。
四、影响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
学生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学习技能、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的目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学校场地小、活动项目单一、器材、人力资源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等原因,大课间体育活动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所以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锻炼效果。为改变学生在大课间的消极行为,学校动员班主任、课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做学生的体育指导者,力求达到人人主动参与、全民健身的高度。通过观察访问学生,了解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心理,并做出相应对策。具体如下:
1.文化课教师拖堂
为了保证大课间时学生能安全、有序、快速的进退场,学校规定每个班级的行走路线和先后。但是,一些文化课教师拖堂的现象屡见不鲜,大课间音乐已经响起好长时间,他们仍然留恋课堂,影响了进场速度。
对策:要加强对文化课教师的监督考评,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处理必严”,考评的结果直接与他们的评优挂钩。
2.带班老师不到位
学校每周每个班级均有轮值一位教师带班,组织学生整队参加大课间活动。带班老师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然而,一些带班教师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表现的却不尽人意,认为大课间就是让学生出来玩,态度不端正,导致其班级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杂乱无序。
对策:这些教师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让学生出来转转,没必要那么认真。为此,学校领导及值日行政直接到活动现场点名及指导,发现问题当场整改。
3.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单一
高年级学生对缺乏新意的活动内容比较反感,逃避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事情时常出现。
对策:改变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刻不容缓,体育教师积极配合学校领导开展工作。开展灵活多变的活动项目,运动量既能锻炼到大部分学生,有能照顾到个别孩子。也可以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4.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单一
通常情况下,操场上都是学生在活动,很少有教师活动的身影,没能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欢快、和谐的场面。
对策:大课间不仅是学生锻炼的时间,也应该是教师锻炼的时间,学校要组织教师走进操场,进行适宜的活动。最好学校领导能够身先士卒,起到带头作用,可能在开始阶段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师生共同锻炼的欢快、和谐场面一定会形成。
5.统一运动负荷,使一些学生运动过量,一些学生运动不足
统一运动负荷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全体学生一起进退场,同等的运动量对不同体格的学生有不同的锻炼效果。有的同学没有感觉,有的同学负荷过大体力不支,直接影响到下节课的正常学习。
对策: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很大,用统一的运动负荷来要求学生,不是很科学。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得靠体育教师,希望体育教师能够多渠道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观察,对于学生察言观色。例如,对运动量不够的同学可让其再加运动量,培养好苗子,发展体育骨干。对于体力不支的同学,及时让其休息,杜绝意外情况发生。接近学生,理解学生。
6.大课间有效活动时间少
大课间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不同的学校安排的不相同,大概在25—3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我校组织学生锻炼的时间却很少,例如做一遍操后就匆匆退场,使大课间时间利用率不高。
对策:针对这个问题,体育教师及学校领导多次开会,目的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时间,提高活动效率。减少进出场时间,增添活动项目,提升运动负荷。
五、建立完整有效的体育大课间评价体系
大课间的创新管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两项体系均需要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具体如下:
1.教育主管部门落实对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管理与评价。
2.学校落实对年段班级大课间活动的管理与评价。
3.班级落实对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表现的管理与评价。
4.定期让学生个人进行大课间活动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参与的自觉性。
5.体育教师必须参与大课间活动,并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体育活动。
六、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
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结合了本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理念,是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统一。例如我校的教学特色是跳长绳,年段、班级的有效组织,学生技能打下扎实基础,几次出去县级、市级比赛均获荣而归。这就是特色,这就是实用。因此,合理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大课间活动,而且还提高了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不仅增进了学生的体质,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不仅加深了师生的感情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王龙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发[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05)
2.周凤施.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7,(06).
3.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 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