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林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漾月街道峰岭完小
摘要: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节奏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海洋当中陶冶自身情操,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具体策略,希望对改善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教学策略
引言: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当前各科教学的重点目标。在小学音乐课程上,利用好音乐教材的乐理知识和曲目鉴赏,在优美的旋律和动感的节奏当中提升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小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因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纳入教学范围当中,不断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一、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的节奏敏感程度
生活是创作的灵感,对于音乐来说更是如此。许多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拍都是音乐家在实际生活当中捕捉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广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当中体验最质朴和最基础的音乐节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复杂的乐理知识直观化,提升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敏感程度,从而更好的提升音乐技能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比如,在音乐教学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好音乐节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乐器来对生活当中常见的声音进行模仿,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小提琴来模仿汽车的鸣笛声或者是动物鸣叫的声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乐器的声音和生活中的一些声音都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很难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想要探寻乐器的发声原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转换身份,让学生自行进行尝试,在自己的亲身实践当中增强对节奏感的培养。这种学生自己动手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节奏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升小学生的节奏敏感程度和音乐水平。
二、采用体态韵律,通过肢体语言训练节奏感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可以通过体态韵律的方式,将肢体语言融入到音乐表达当中去,从而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掌握。具体来说,身体动作和肢体语言更具直观性,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情况,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可以在营造一个欢快课堂氛围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音乐作品都能够通过肢体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进行《娃哈哈》这首歌曲的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舞蹈视频,通过对音乐卡点的讲解帮助小学生掌握该曲目的节拍,提升音乐节奏感。在这个过程中,广大音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适应的原理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在模仿时,注意肢体动作要随着音乐节奏进行变化。在一些教材之外的曲目当中,也有一些利用肢体语言训练节奏感的典型代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筷子兄弟的《小苹果》这首歌曲。《小苹果》这首流行歌曲融合了许多肢体语言,韵律简单,节奏欢快,很适合小学生进行肢体动作的模仿。为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小苹果》的相关视频,并且由浅入深,让学生先从一些简单的动作开始模仿,随后再进行一些较难动作的模仿。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小学生逐渐学会一些比较复杂的肢体动作,从而更加深入的掌握音乐节奏感,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
三、运用打击乐器,进行系统音乐节奏感训练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作品丰富、音乐节拍引人入胜,还在于音乐世界可以利用多种乐器来表达作者的情绪和思想感情。这些乐器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具体表现在操作方式不同、音色不同、声音长短变化不同、音调高低不同等等。这些乐器丰富多样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操作中培养对于音乐的节奏感。不过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乐理知识比较贫乏,广大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首先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基本乐器的打击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乐器节奏和音乐作品节拍的契合点,通过在乐器打击和节奏变换当中体验到音乐节奏感的有趣之处,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节奏感和音乐水平。
例如,仍旧以《娃哈哈》这首音乐作品的教学为例,除了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之外,还可以运用一些打击乐器,让学生结合打击乐器来为歌曲进行伴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好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娃哈哈》这首音乐作为音乐背景,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一些打击乐器来进行伴奏。学生可以利用架子鼓、编钟、快板等来进行伴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原始歌曲节奏的把握,避免出现卡点不准的情况发生。
四、丰富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音乐节奏创造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和创造性都比较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丰富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完课堂知识之后,利用自身理解的音乐节奏感,对所学音乐作品进行适当改编,激发对音乐节奏感的创造性。这种方式不仅契合了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这对小学生乐感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还在于其动感的节拍和丰富的节奏。为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节奏的敏感程度,利用肢体语言和打击乐器的方式系统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同时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不断激发小学生的音乐节奏创造性,提升其音乐水平。
参考文献:
[1]谢馨葶.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策略探讨[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6):190.
[2]谭家敏.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策略[J]. 戏剧之家, 2019, No.330(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