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兰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北辰路实验小学 07645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教育和教学理念的改革脚步也未曾停下,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积极对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中,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创新意识,引导小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验证数学规律,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在数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小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也应该立足于此。教师要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增加数学课堂的活力,引导学生从数学课本的字里行间挖掘数学内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解题办法,构建小学高效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个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小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以及自主能力培育。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學方式显然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针对于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够促进教学的稳健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分析
1.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育
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是新课改的一项要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同样如此,作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创造力的培育必不可少。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小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也是同传统理念下的教学要求相区分的。
2.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是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生能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提升自身运用学科理论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生活素材,如商品购物的时候会有节日折扣促销,其中就涉及数学知识,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升自己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智育渗透德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应当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德育渗透,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共同促进。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对学生品质及道德教育方面进行塑造,以身作则,在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优秀的品质。
二、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出的新要求
1.与实际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数学具有较强的应用型特点,因此数学教学内容不能只以课堂教学为主,必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例说明,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其教材内容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和实际之间的紧密性。教育者除了教会小学生如何认识人民币之外,还应教会小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人民币,通过创设模拟钱币使用的情境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2.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明确指出教育者应制定详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并以此强化教学水平及质量。该目标中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紧密联系,以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教学主要目的。所以教育者应积极掌握学生的可塑性及学习习惯,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认识时间》一课中,教育者在教学生正确认识时间的同时,还应开展珍惜宝贵时间方面的德育教育,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也促进了其时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由于数学知识中存在逻辑性特点,对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开发意义,所以教育者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其自主思考能力,从而综合掌握各类数学知识。比如,在《图形与变换》一课中,教育者在一番科学合理的引导后,小学生学习图形的积极性瞬间被激发,进而独立地找出各种样式、形状的图形,对图形展开了无尽的想象,创造力得到大幅提升。
1 结合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他们眼中数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尤其是抽象的数学理论他们理解起来非常吃力。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与小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建立学生与数学学习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时、分、秒”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具时钟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钟表和时、分、秒的关系,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几点起床,教师根据学生的起床时间拨动钟表,让学生观察时钟的运转方式;引导小学生观察钟表,找出时针、分针、秒针的不同,引导学生准确区分时针、分针和秒针,再让学生在教具钟表上表示出自己起床的时间;教师还可以提问上课的时间,点名让学生在钟表上拨动,让班级其他同学判断钟表上的时间正确与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把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巧用微课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以来,信息技术开始和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增加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微课是目前备受小学数学教师青睐和认可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用充满趣味的动态视频,帮助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制作教学视频,把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的求解方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把微课分发下去,学生下载下来以后可以随时预习。微课视频可以运用点、线、面的移动、组合,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呈现面积的求导公式。教师结合微课视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组合图形面积的求解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微课把组合图形进行动态展示,学生在微课视频中已经了解到了三大图形面積的公式,观看组合图形视频以后,学生提出可以把组合图形进行分解,分解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来求解,把几个分解图形的面积相加就是组合图形面积。这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巧用微课资源,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提升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三、增加数学趣味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式也比较简单,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有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可以增加数学趣味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奥秘,同时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堂“趣味图形运动会”,教师提供图形模型、方格纸、直尺、量角器等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拼图、绘画、移动、折纸等方式让图形“运动”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图形运动的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图形的运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图形模型放在方格纸上,绘制每次移动不同格数后图形的变化;把两个图形模型拼接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把图形对折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图形模型旋转不同角度以后会有什么变化。教师通过组织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和计算,验证数学规律。这一系列过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数学教学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应对,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数学课堂,巧用微课资源,增加数学趣味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创新意识成为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卢忠秋.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6(25):167-168.
[2]吴登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7(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