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胜梅
湖南省溆浦县圣达学校 419300
摘要: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是一个系统地联系小学各年级数学知识整理再学习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复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复习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改进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数学复习课
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审查和组织。因此,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在整个知识的学习和整理过程中,不应让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应当把课堂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老师利用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完成回忆、讨论、组织、沟通、总结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地疏通知识点
知识的复习是一个打通知识内部联系并进行整理知识的过程。因此重点从原先的知识点一点一点地详细介绍又增加了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和疏通。让学生能把点连成线,把线组成面。但是,我们往往过分强调教学中的知识点,只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知识点疏通能力的培养。
(二)练习的时间偏多
在实践中,我们总是逐层练习,频率不断增加,角度不断改变,难度也在增加。老师在一堂课上非常努力,学生也非常痛苦,但是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却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三)给学生空间不多
在复习课上,老师常常会掌控整个的课程以及学习过程,过度扮演主角,很少照顾学生的想法、需求和心情,没有按照学生的想法和思路以及情况去思考问题,而是向学生灌输他们自己的想法,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1.复习前置,让每一位学生知学
与新授课、练习课、单元复习课相比,六年级总复习课的内容会更多,知识点会更繁杂,仅靠40分钟“以教为主”的课堂根本无法完成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复习,经常会出现拖堂现象。为了能够改变上述现状并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可以将复习前置,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将知识点进行整理,把已经遗忘的知识回忆起来,明明白白进课堂,让课堂成为交流和讨论的场所。通过复习前置让“教学”向“学教”转变成为一种可能,还教学以本来面目。
以“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为例,首先教师紧紧围绕学的核心目标设计了“数的认识”课前整理复习单,接着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相关任务。
学生在复习单的引导下,把平时所学点状或块状的知识进行初步梳理,力求纵向串成线、横向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
2.运用思维导图,改善复习
六年级下期的总复习,囊括了整个小学六年所有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知识量多,跨度大,时间长,学起来枯燥乏味;而对老师来说,则感觉时间紧迫,内容繁多,知识结构杂乱。此时,教师则可以顺气自然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复习教学,让学生经历“独立制作——汇报交流——修正完善——巩固运用”的过程,以改往日“知识回忆课”的教学风格。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沟通知识内在联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仅适用于数学学科的复习,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只要我们利用好思维导图所独具的优点,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获得一定的学科学习能力。
3.凸显学习方法结构
引导学生感悟结构性知识迁移的形成过程,获得迁移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只有掌握了迁移的方法、策略,才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数学运用和数学创造的激情,将思想迁移到新知识学习、新问题探索之中。
例如我们在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复习的方法,从哪些知识点入手开始复习。学生通过讨论从数数;读、写法;数位顺序;数的组成;比较大小;求近似数这些知识展开,然后从错题入手进行分块复习。有了以上的经验,后来学到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等知识时,学生自然会将这种复习方法迁移过去。
学生掌握了方法结构,自主学习才有了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相似的、关联的问题时不再需要依赖教师,自己会自然进行方法结构的正迁移。
4.混合练习,适应考题的不确定性
复习测验时,应该如何安排题目呢?答案是,把各种题型混合起来,题目的形式没见过更好,考查的知识点最好也是随机分布。
一方面,因为题目形式没见过,所以学生没办法套题型,只能求助于思考,在练习中得到提高的思考效率,既能带动学生解题效率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对考题不确定的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因为考点随机分布,所以学生每做一道题都得临时判断该有哪些知识点,这对知识点的提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生记忆的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也因此得到更大的增加值,这才有点学以致用的意思。
总之,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复习是一个“过程”。就看教师如何去把这个过程演绎的更精彩,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付出,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张晓洁.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转向:从知识论到生成论[J].教育研究.2017,7:130-138.
[2]黄珍珍.且行且思感悟成长[J].小学数学教育,2013,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