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周霞玲
[导读] 时代的发展,好似车轮,飞速向前。谁也不能预料到明天的情况
        周霞玲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中学     530205

        时代的发展,好似车轮,飞速向前。谁也不能预料到明天的情况。今天,我要说的是手机。原本,手机从1 G2G到5G,从始初单纯的两地通话方便,到现在的视频、微信、浏览、新闻、音乐、游戏、购物、收支、理财、赚钱······无所不及,无所不能,也无所不胜。这是科学的发展的产物,把遥远的世界变成面前的小岛,本无可厚非。只是作为中学生的班主任来说,对当前的中学生的人手一机,甚至多机。我就有许许多多的话儿要说一说了,要大家评一评论一论了。
        中学生是正好年华,风华正茂。在合适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理应刻苦学习,增添知识,为自己前程拓宽铺彩,为今后家国情怀献谋出力,这是基础的建筑第一块砖头。怎奈平插来一部手机。看似波澜不惊,却闹出风情万种的故事来。
        学生使用手机不利于身心健康,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睡眠失调、甚至脑肿瘤,而长时间,频繁的操作手机会使孩子免疫力下降,视力减退,据老师们观察,最直接的证据莫过于最近几年学生,在正常上课期间因身体不适等原因请病假的比例显著升高。还有看手机需要时间和精力,学生不分时限,白天看,晚上看,甚至半夜蒙着被子看,骗得过老师的检查。形成睡眠不足,必然影响到课堂,伏在课桌上瞌睡,两眼睁不开,课本粘着口水清流,哪有如此宽余的精力?应付课本的知识?自然精神颓废,眼皮不听使唤了。长时间如此,力不从心,怎能争取到好成绩呢?这时,作为班主任,认真管理,容易矛盾激化;疏忽放任,属于失职,孰轻孰重,叫人如何处置呢?
        学生看手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网上信息通过手机影响到孩子,事实证明,很多涉世未深的学生私交网友上当受骗,班里有一女生,叫父母要9000元,父母问拿钱有何用,不说,不给就不吃不喝,离家出走,甚至要寻死觅活的,尚在贫困线挣扎的家庭不得不找钱给她息事宁人。
        有的家长,家底尚在贫困线上,听自己的子女汇报,班上的同学个个都有好手机。于是,打肿脸皮充胖子,也给自己的几个子女买上一部好的手机。殊不知,原本成绩相当优秀,有了好手机,一落千丈,得不偿失了,更有甚于,一些学生通过手机谈情说爱,从此陷入情网,整日沉迷于与年龄不相符的卿卿我我之中,不可自拔,和身边家人的交流和沟通减少越来越少了,时间一久,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隔阂、误会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而且,学生持有手机易形成消费上的攀比心理,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来自直接或间接父母,而手机款式更新快,无论外形、功能、价格都能成为比较的对象,容易让学生养成奢侈攀比之风,极不利于勤俭节约良好风气的培养和形成。
        你突然走进教室,看见满是一片“低头族”,完全没有感觉有人进来的时候。他们能感觉到眼前的这个世界,瞬息万变。

未来会有被淘汰的危机感吗?稚嫩的心灵,想象的美好,丰满的憧憬,将与骨感现实碰撞在一起。到那个时候,后悔还来得及吗?很多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的初衷都是方便联系,帮助学习,查找资料为借口,但事实上,给孩子配备手机后,学习成绩提升的少之又少,成绩已落千尺的比比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很清楚,手机、电脑、平板这样的电子产品对中学学段的学业在课业的辅导上起到的正面作用,微乎其微,众所周知,学习的本质是对信息的提取,消化、应用的过程,其中电子产品能够帮助学生的无非是信息的提取过程,而更重要对信息的消化和应用过程必须由学生的独立思考来完成,学习就是要学会自我思考,这个是任何电子产品都不能替代的。
        手机为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由于手机发信息简单、隐蔽,成了学生作弊的又一理想工具,我们每次考试处理最多的作弊行为当中,几乎都是作弊,这对学生而言,不但贻误学业而且败坏考风、学风,丧失最起码的诚信美德,对学生学习及塑造良好品德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希望得到学生、家长认可和支持。
        同时,大家都知道:手机容易上瘾,好像毒品,迷上了,要彻底消毒,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曾经有一位家长,激怒地缴了孩子的手机。孩子一时想不开,从高楼扎了下来。自己酿的毒酒,自己喝下去了,再说什么,全都白费了。
        社会上有一句流言:要毁掉一个孩子,一部手机足矣!这是明确的观点,我点头默认。
        还有一种说法:美国的布津斯基曽说的“奶头计划”。我们现在不正是:一部手机,一个奶头,各自吮吸香甜入味,让学生自娱自乐,自陶自醉吗?不识春来,不知秋去,忘掉了饥渴,丢掉了理想,把原来的初心也给忘掉了,奋斗的方向遥遥,足下在何方起步?大家都这么欢乐,哪管什么梦想呀,未来呀?这些不是正需要我们必须关注的么?我看,这不是单独我一个人“杞人忧天”的吧?
        因此,这手机的毒瘾,成人的意志尚难以自拔,何况孩子?不是推诿责任。这不是一个班主任单方能力能够起到彻底的改变的。这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是你我几个人能说了算的,是整个学校、社会,尤其家长,需要特别重视。国家教育部门也应具备长远的眼光,根据当前的形势,制定法规,抵制手机这无形的的“毒瘾”,感染无数孩子的心灵。善莫大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