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鸿雁
大连市旅顺口区石灰窑子小学 11604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主体作用,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上,在他们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汲取书中的营养,完善其人格、品格的健全,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俗语说“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早一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们也就受益的越早。
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初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农村学生受环境的影响及一些硬件条件的制约,学生们所体现出的阅读习惯缺失尤为明显,所以,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奠定其人文素养的基础,是帮农村学生打开外界的窗。
行为心理学中的一项研究结果表示,21天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三个月以上的重复则可以形成稳定习惯。自学生入学起,就要注重其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做,在日后各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辅助提高整体成绩。
通过这些年,我在村小低年级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来说,村小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培养,主要依靠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找出适合学生的方法,在村小学生阅读的零基础中挖掘出兴趣爱好,从而尽快的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些自认为不错的工作方法供您参考。
一、从古诗词背诵中发掘阅读的乐趣
语文这一学科本就是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因此从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词背诵入手,一方面是对语文学科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其篇幅大小也比较适应初入学孩子的接受能力。
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我会让家长协助孩子准备好《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因为刚入学学生的识字量很少,拼音也很生疏,依靠学生独立完成古诗词背诵任务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会利用好课间休息或是自学课的时间进行领读,或者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的乐趣,避免枯燥乏味的学习影响其积极性。
背诵量是从一开始的每周熟背一首古诗,到两首,再然后逐步递增的。背诵初期所选择的古诗词较为简单,例如《梅花》、《悯农》、《静夜思》等。开始背诵的初期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较熟练掌握好我布置的古诗词背诵任务,有个别孩子背诵不流利的,我会进行一对一辅导,直至孩子们都能够流利背诵应会的古诗词。在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时,每位孩子皆可达到流利背诵至少30首古诗的标准。
当然,单一的填鸭式背诵是没有过多意义的,我会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听取他们的意愿,从中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古诗词和大家一起做发散性思考和趣味解读,帮助大家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长此以往,孩子们会像读故事一样,对接下来要背诵的古诗词产生期待心理,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有了之前的背诵积累,和良好的背诵阅读习惯,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们已经可以利用课后空闲时间去主动背诵古诗,平日里我只需要检查基础背诵就可以了。在二年级上学期结束时,孩子们的80首必备古诗已经全部背诵完毕。
二、从必备古诗词到课外读物
从背诵古诗开始,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有所养成,所以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为孩子们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学期的课外阅读书目至少要达到两本。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这类较有趣的基础读物为始端。我们班级的家长平日里工作比较忙,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和阅读意识也较一般,通常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辅导孩子的课下学习。因此,在立下这个目标开始课外阅读的时候,我会安排好时间,每天至少给孩子们读一个故事,带领大家集体阅读一段时间之后,再从班级里挑选出阅读朗诵能力较强的孩子,去选择一些篇幅短小的故事来带领大家一起阅读。如果有哪些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我便会适当奖励他们一些小礼物,并设立评比栏,以小红花盖章的形式来激励大家比学赶超。
尽管孩子们年纪尚小,但上进心都很强,在正确的激励机制下,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班里每一名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之后,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些课外书,除了出现互相交换借阅书籍的情况以外,还出现了争着抢着为大家读故事的情况,班级里极佳的阅读氛围在一年级下学期便体现出来了。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在拼音以及互帮互助中通顺地读出他们所阅读的文字,对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还会适当的让学生们聊聊从中收获了哪些感悟,适时做一些合理性引导。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表现在语文学习方面很显著,对于语文课本中尚未学习到的生字,学生们通过自主预习都能够掌握,课文的朗诵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基础阅读水平的进阶
说实话,在拟定这一系列阅读计划时,我曾担心村小低龄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无法达到我预期所想,但孩子们用自己的努力与智慧给我上了一课,甚至可以说他们现在的阅读能力已经远远高于了我的心理预期。因此,是时候需要给孩子们在阅读这门功课上适当的出一些“附加题”了。
陪伴孩子们走过了一年级以后,大家带着扎实的阅读功底进入了二年级课堂。在原有的每学期两本课外读物的基础上,改变为每个月读一本课外读物,每半个月组织孩子们召开一次故事会,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文字分享给同学听,并说出喜欢这些文字的原因,让孩子们评选出“故事会”里的故事大王并给予适当奖励,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还能够声情并茂的对文字进行演绎,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的同时,还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释放天性,让我可以从中看到孩子们所隐藏的惊喜,这也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带给我的快乐。
在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中,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班级学生的语感水平要比同龄孩子高出一部分,一些孩子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能力提升。此时,我开始引导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摘抄,那些孩子所感兴趣的言语,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了本子上,从而又加深了他们二次阅读的印象,也同时培养了学生整理笔记的好习惯。
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班级学生在数学题解答上的表现也变得轻松很多,逻辑思维清楚,思维方式得到了延伸,班级整体成绩名列前茅。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为的是使人通过语言传承而成为人”。平日里在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也能深刻的感受到书籍对孩子们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好的书籍可以让人性之善绽放光芒,能够给予孩子们真诚、勇敢、互爱等一切美好的力量,让农村的孩子可以在平等的同一片天空下向阳生长。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村小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难,孩子们是不分城里城外的,他们都是一张白纸,就看落笔的时候去怎样书写。这一切离不开我们当老师的正确引导,从挖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持之以恒的去做就好。当这些小苗终成为参天大树时,便是我们当老师这辈子的心安之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