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江苏省宜兴市堰头实验小学,江苏省 宜兴市 214247
小学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理论知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断改变,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冲破,将小学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创新相融合,避免学生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理论知识,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在数学课堂中构建教科研范式教学模式。
一、明确实践目标,摆脱教材教学限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就需要提前制定明确的实践目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材为中心的限制,将更过的实践活动引入到课堂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题海战术”来应对应试教育,学生的课堂活动以枯燥无味的课堂练习为主,学生对数学课堂逐渐失去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要逐渐摆脱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一课中,教师首先确定要通过这节课程,让学生了解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了解圆柱题的特征。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从课本出发,而是让学生准备了纸张、剪刀等物体,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做一个圆柱体,并让学生在做圆柱体的过程中找出底面、侧面和高分别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开始操作,终于不同底、侧面和高的圆柱体完成了,学生发现圆柱体的底是由长方形的长或宽,圆柱体的高是长方形的长或宽,而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长方体的面积,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基础,但并不局限与教材,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内外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摆脱教材的限制,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堂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相分离,让理论知识不能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效融合在一起,让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课内知识,实现课外活动的创新,再通过课内教学补充课外实践的不足,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了千克和克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天平为学生演示了1瓶矿泉水的重量为500克,一袋食盐的重量为500克,一个苹果为300克,学生的书包重3千克,学生通过天平发现6瓶矿泉水的重量=书包的重量,并总结出1千克=1000克;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让学生在课后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并对这些物体进行称重记录,学生从家中找到一袋面粉重5千克,一袋大米重10千克,一桶油重5千克,一包薯片重450克,学生体重为40千克,学生对千克和克有了深刻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学生通过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以教材为基础,并从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三、组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完成,它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其次,必须保证学生要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将实践和创新有效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校园操场周长为400米,小明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匀速跑步,小红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匀速跑步,问他们需要多长时间绕操场一圈?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来到了操场,选定了2名学生来参加这个活动,第一组2名学生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跑步,第二组以每分钟80米的学生跑步,剩余两位学生负责为这两组学生计时,随着教师一声口令,活动开始,其余学生都在为这4位学生加油鼓掌,当活动结束时,第一组用时4分钟,第二组用时5分钟,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老师说,如果是5000米,10000米呢?你们怎么办?学生开始探究思考并总结出公式:时间=路程÷速度。
上述案例,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将会获得直接的体验,并通过探究为学生积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四、直观展示案例,再现数学基本原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需要借助直观化的工具来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学具,通过案例为学生直观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效的进行分析和思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效提高和巩固学生知识。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不太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时在教学中会使用一些专业性的语言,这更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借助直观案例,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关键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分数加法的基本原则,教师准备了3个同样容积的杯子,并在每个杯子上标注了5个相同的刻度,教师先将三个杯子中装满相同的水,也就是即每杯装满2/5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2/5+2/5+2/5= 教师让学生将这三个杯子中的水倒入同一个杯子并装满,看是否够装?两位学生来到讲台开始动手操作,发现装满一杯之后,还剩余一些,剩余的这些水正好在第一个刻度线上,于是得出计算结果为6/5,教师又给学生出了三个分母相同,但分子不同的分数相加,让学生演示过程,经过学生的几次反复操作,总结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上述案例,为了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分数的计算过程,并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课堂更加有效!
总之,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它需要实践与创新有效融合,拓宽学生的教育渠道,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教科研范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