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颖红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广东 江门 529000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口语化严重,什么“点解”(为什么)、“返工”(上班)、“落水”(下雨),花样百出,甚至怕作文、抄作文。怎么办呢?“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给予时间、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一、规范学生语言用语——为伊消得人憔悴
规范语言的熏陶对学生作文时语句的准确、鲜明、生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提倡学生每天放学后,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如:新闻报道,体育消息,一些教育性或娱乐性节目等。让学生学习别人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怎样说一句通顺的话,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熏陶。在学校,我要求学生用普通话交谈,并相互纠正,时间长了,学生作文也告别了“口语化”。
二、抓作文素材的获取——拨开云雾见青天
学生作文言之无物,题材不新,千篇一律,都是因为学生脑子里的知识贫乏。针对这种情况,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扩展视野。
1、开阔阅读领域。
多读课外书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我让学生每天进行一个小时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书店或图书馆去阅读。每人备一个小本子,把每天阅读的收获记录下来,可摘抄优美的词句,可记主要内容,可写简单的读后感,也可剪贴。两个星期进行一次阅读收获交流,把自己知道的时事,精彩片段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学生最喜欢就是这个交流会,他们认为这也是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总是滔滔不绝。
2、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的源头。我鼓励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社会,为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时代内容。如;今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让学生从网络去查资料,深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不仅让学生养成留意身边事的习惯,还增强了学生的卫生意识。
在让学生做有心人,留意周围事物的同时,我还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把视线投向火热的生活中,这样,每个孩子都感到有话说,有事写了。
三、作文在课堂进行——一切尽在不言中
为了防止学生抄袭作文,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该让学生在堂上,在有指导、有时空保证的前提下完成作文。
指导作文的功夫应落在作文前,一般两节作文课是连续的,第一节课应让学生审准题。如写“猜猜他是谁”这篇作文时,我结合二年级“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书籍,让学生猜一猜:活泼又可爱,聪明又淘气,心地善良,脑袋很大。(《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又如,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猜猜:五行山压不住,翻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让学生在“猜人物”中打开习作思路,趁机让学生自由表达选择的同学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再适机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物的外貌、性格、品质、爱好4个角度来写。学生列好提纲后,才开始习作,要求学生尽量在一节课内完成作文。一些差生,教师可个别辅导或多给时间。这既可保证作文质量,又可让学生改掉抄袭作文的坏习惯。
四、作文的评改——一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直以来,怎样将学生的作文改得好,成了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但这样做是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现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要能使学生作得“好”、作得“乐”,必须要改变批改作文的方式。
1、对中上层学生,采取微批。如:在学生的作文处加上“这里应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这里加点想象更生动”,“这段应略写,下一段应具体描写才突出中心”等,然后让学生按要求自己修改,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还提高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对下层生应采取面批、面改,与他们边聊边议,肯定他们的优点,并鼓励他们更深入观察,把语言写生动,把事情写具体。
2、作文批改中注重情感评价,可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如:有时用肯定式评价,“有人向我反映你爱写作,的确写得不错”,“你的作文选材真有趣”,“你进步很快”。·····有时用接纳式评价,在肯定的同时又婉转地提出其不足之处,让其修改,有时用期待式评价,“这样继续努力,离大作家的路越来越近了”,或用谈心式评价,“写得妙,我看了也如身临其境。”“谢谢你把老师写得这么优秀,我会继续努力的!”,“你做到了关注周围的事物,我喜欢这样的学生”······作文批改中的人文性评价,让学生享受到人情味的陶冶和情趣,不仅使学生乐于作文,也沟通了师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