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实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训练模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0期   作者:董晓娟
[导读] 在培养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
        董晓娟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教育和体育局265100
        摘要:在培养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直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目标。正确选择语言训练点,运用初读感知语言、品读分析语言、积累运用语言、朗读再现语言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德育;语文;用训练
        当下区域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积累、表达、运用语言”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低下的问题。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加快单元主题教学中由注重“理解语言”训练向注重“积累、表达、运用”训练的转变,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效益和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的目的。
        一、确立语用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经过实践研讨,多次打磨推敲,挖掘提炼了语用训练点的确立依据。
        1.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语用训练点
        课标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依据。只有依据年段目标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2.根据单元特点确定语用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是围绕话题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应着眼于整个单元,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来确定语言训练点。
        3.根据文本特色确定语用训练点
        文本特色是一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每一篇作品都有其多方面的特点,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情节结构方面的,语言特色方面的等等。我们可以依据文本的“空白”、文本的结构特点和文本的语言特点等来确定语言训练点。
        4.依据学生实际确定语用训练点
        从学生的疑点、难点处去确定训练点,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注意基于学情确定语用训练点,克服避重就轻的随意性。
        5.依据教学时间确定语用训练点
        受时间所限,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语用训练点的确立要注意取舍,根据课堂时间有所侧重地确立训练重点,才能收到较快、较好的效果。
        6.依据课堂生成确定训练点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语用型阅读教学模式
        1.初读感知语言
        朗读是感知语言的基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如《荷花》一文,叶圣陶先生以自己亲眼所见向大家介绍了不同姿态的白荷花,碧绿的荷叶,以及想像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体会到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体会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时也认识了“有的……有的……”、“如果……那……”、“不光……都……”的句式,为接下来的语用训练奠定基础。


        2.品读分析语言
        语言品析是语用型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的学习不仅要识记积累“躺”在纸面上的文本文字,还要把这些文字唤醒,体会其表达的情感,从而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组成文章的语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以钻研的态度斟词酌句,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深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析,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巧妙,感悟语言表达蕴含的深刻情感,品味语言带来的美感。学生在品析语言中可以学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在感知和积累中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要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特点、文本特色、学生实际、教学时间、课堂生成等确立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断感悟和积累。
        比如在教授《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可抓住“躺、立、蹲、游”四个动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和准确。例如“立”的处理。先是认识字,让学生做“立”的动作理解“立”的意思,然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芭蕾舞演员的姿态和蜻蜓立在荷叶的图片以及朗读诗句来进一步感悟到“立”在这里要表达的轻盈之意,最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积累运用语言
        基于语文教学实际的言语训练内容确定后,在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语言,进行语用训练。
        比如,在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理解语言后,进行课文语言仿说练习。这样的处理有3处:由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体会叠词能把荷叶描写得更圆更绿的表达效果。由此仿说苹果、草芽、小路怎么样;由亮晶晶的眼睛,理解“亮晶晶”就是闪烁发亮的意思,据此仿说亮晶晶的钻石、亮晶晶的星星;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游来游去,仿说: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滑梯,小蚂蚁在荷叶上高兴地滑来滑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了规范的语言范式,并联系已有的语言材料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特点,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语用实践:
例如《太阳是大家的》教学片断:
(读句子“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
        师:太阳一天中做的好事又岂止这三件呢?咱们一起到山林里、田野中去看看太阳做的那些好事吧!
教师创设情境,课件图片中教师旁白:在阳光的沐浴下,山林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成熟了,在迎风舞蹈。公园里,小草抽出了嫩芽。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做一次小诗人,写一写太阳做的其他好事,注意也用上“她……”的句式。
生:她陪着小猫度过了孤独的一天。
生:她照亮了农民伯伯回家的路。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在语用训练中逐渐学会了语言的灵活运用。
        4.朗读再现语言
        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言流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在感知、品味、运用后,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体会和感悟,它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新境界,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荷叶圆圆》整体品读课文环节中,教师借助背景音乐,运用简短的过渡语引读课文,引导学生回归整体感情朗读。在这样的朗读中,再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利用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德育情境,挖掘德育素材,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人格、意识、能力、精神与态度,全面提升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用型教学就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言”“意”互转、“言”“意”融合的过程。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同时成就的。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初读感知语言、品读分析语言、积累运用语言、朗读再现语言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使教师有目的研究教材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点,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交融点的精妙,在学习体会的同时加以运用,促使学生在说、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泽民.高健.“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05):48-51.
[2]周雨明.当我们在说“语用”时到底在说什么?——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特点、课型范式和操作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