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张艳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感受力的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难点之一,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文章从语文教学中学生感受力的缺失入手,分析了学生感受力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接着阐述了感受力培养的必要性,即感受力是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角度、有利于破除唯理主义迷思,打破对理性主义的无原则崇拜、提高课堂效率,深化语文课堂规律的探求;接着从识字、阅读、朗读、写作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感受力的方式与途径,以期对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受力;感受力培养
作者简介:毛张艳(1998年1月):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
感受力指的是认识客观事件或者事物的能力,是外界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生理上、心理上的主观反映,这种能力是在思考力和思维的开阔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感受力与感觉、知觉是不同的概念。感觉是某个主体受到外界的刺激后,本能地对客观事物做出反应,感受与感觉的不同就在于感受是感觉与情感的结合;而知觉是人的感官接触到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直接形成的反应,不掺杂任何情感。简单来说,感受力就是某个人对生活中某件事的洞察、感受、体悟的能力,是感知、思考、理解、体悟相结合的能力,有着鲜明的个人情感倾向。
感受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对感受力运用的要求也是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写作、语言交际等,都需要学生感受力的发挥。那么,笔者将从感受力迈入,分析感受力缺失的表现、原因,并进一步阐述感受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基本方式。
一、感受力缺失的表现
感受力的缺失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学习方式机械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课文往往背得滚瓜烂熟,但考试下来的成绩却不理想。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反复抄写、题海战术来积累语文知识,以应对考试。这些方式确实能够让学生短暂地拥有学习记忆,但是,这些机械的记忆缺乏了学生个人的理解、思考与感悟,使语文知识的积累变成机械、单调而又乏味的记忆行为,这其实会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与发展,教师的语文教学效率也会受到影响,长时间之后,会导致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激情,产生厌学情绪。
(二)语文阅读套路化
当下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套路化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标好自然段,介绍作者,然后将各个自然段划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具体讲了哪些事情,再然后就是介绍语文知识、套路化地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主旨之类。一来,如此的套路化教学,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积极性,因为语文课堂太按部就班了,学生没有新鲜感就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二来,套路化的阅读教学要做到鉴赏结果的统一,甚至还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这会严重阻碍学生感受力的发展,使他们一味地追求同一个答案而不讲究个人感悟。
(三)写作练习套路化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难点,也是历来语文教学受到诟病的地方,尽管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收效仍然甚微。大多时候,学生的写作都无从下笔,而教师在无奈之下于是就采用简单机械的办法,那就是找来一大堆语文作文的范文和素材交到学生手上,让学生反复抄写范文,死记硬背素材,每次的写作,学生所写出来的作文都是用固定的框架,固定的结构,相似的用语,作文内容呈现出固定的套路化模式,没有情感,没有表现手法,没有细节烘托,更没有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这样的写作,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力,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
二、感受力缺失的原因
感受力的缺失,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那么,笔者将进一步阐述当下语文教学中学生感受力缺失的原因:
(一)对感受力的培养缺乏重视
社会经济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消费、学习都变成“快餐式”的了,家长、学生几乎不会花时间去了解“感受力培养”这么细微的方面。当今时代,应试教育仍然在蓬勃发展,学生的课业任务繁重,节假日期间还被家长安排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谈感受力了;另外,教师面对教学任务、升学率、教学评比等方面的压力,只好通过灌输知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然顾不上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受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社会各界、各人对感受培养的忽视,是学生感受力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对感受力的培养缺乏训练
我国传统的教育非常重视理性思维的培养,感性思维大部分时间都被压抑。语文学科与数学等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学科需要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所有问题都有标准、唯一的答案,这是感性思维所达不到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阅读中的中外文学,不仅需要学生有理性的思考,也需要学生有个人的思考、感受、体悟和感性鉴赏,学好语文既需要理性思维,也需要感性思维,二者合一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考的指引下,语文教育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灌输,学生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远高于感性认识,因此,语文课堂也变得单调乏味,学生个人感受力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三)教学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灌输式教学,语文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孜孜不倦地书写笔记,整个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沟通和交流,缺乏真正的互动与情感体验。当然,“教师讲”、“学生记”这个教授法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能够最快地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但正因如此,在这样一个以考试为目的的课堂中,学生感受力的培养就容易被忽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变得很少,进而导致学生认为课堂枯燥乏味,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低。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个人感受、体悟的发挥变得越来越难,因此感受力的培养与发展也受到限制。
(四)教学评价单调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调节、激励、选拔、发展和教学作用,但大多数教师主要重视教学评价的诊断和选拔的作用,而忽略教学评价的其他功能。语文测验和考试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呈现方式,它的实质应该是方便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进行查缺补漏,以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前提下,学生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分数和班级排名、校内排名、市内排名……而忽略自身各方面能力是否还有所欠缺,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调,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个人情感素质以及感受力的培养,是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的。因此,感受力的培养被忽视与压抑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注意感受力发展的培养与衡量。
三、感受力培养的必要性
感受力的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维度,对当下语文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文教学过程中感受力的培养与考察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来,要认识到感受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感受力是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角度
感受力在学生的阅读中不仅仅是作用于课文内容,而且还作用于学生阅读思维的拓展,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获得基于课文文本的知识却又高于课文内容的知识。中国文学历来讲究抒情意味、伦理色彩、诗情表达,文章中的用词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式符号,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要理解中国文学的抒情意味与诗意表达,必须要以感受力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并不是将中国文学中的诗词、文言文背得滚瓜烂熟就是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缺乏感受力的解读,最终只能变成一个无情的背书机器,并不会真正透视作品意蕴,更别说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只有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验、解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才能进而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传承与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是势在必行的,学生有了“感受”才有“感知”,有了“感知”才进而有“感情”,从更高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
(二)有利于破除唯理主义迷思,打破对理性主义的无原则崇拜
感受力的培养,有利于打破对于理性主义的无原则崇拜,恢复人的感知平衡,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一门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不能够无原则崇拜理性主义,那样会导致机械地理解、感受文学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就像套数学公式一样,得到一模一样的“答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与感受息息相关,没有学生个体的独特的感性的理解和感受,就很难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对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平衡有效的感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课堂效率,深化语文课堂规律的探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具有较好的感受力,那么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会变得更加地和谐,因为感受力在他们的阅读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完成课堂的阅读,使他们沉浸在其中,达到高效的阅读与理解效果。学生在个体的阅读中,感受力驱使他们对课文有所感悟,理解作者赋予文中各种人物、事物的特征与意义,学生通过感受力的运用达到对课文的整合理解与充分感悟。感受力的运用能够让学生被课文内容所吸引,全心全意投入到阅读与感受之中,进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此外,感受力的培养是有效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写作教学中,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感受力强的学生比感受力弱的学生更“有话要说”。因为感受力能够触发学生对具有丰富内涵的客观事物产生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正是因为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效果。
四、感受力培养的方式
感受力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又成为重要的话题。接下来笔者阐述一些有效培养学生感受力的途径:
(一)通过图示法培养学生感受力
在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中,将汉字与图片或画图相结合,比如“人、马、伞、山”这些字,就可以展示一些与之对应的图片,通过感受事物具体形态来感知构字的方法。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中,用“偏旁归类”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如偏旁为“三点水”的字有:江、河、湖、海;偏旁为“提手旁”的字有:打、挑、担、捉;偏旁为“反犬旁”的字有:狗、猫、猪、狼。采用一系列与学生形象思维相关的方式,能够对学生感受力的形成有所帮助。
除了展示图片,也可采用编顺口溜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教“碧”字时,把“碧”字拆分成“王姑娘、白姑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二)通过阅读教学增强阅读感受
感觉渠道是课文讲解的重要抓手。有趣的事物才更容易引发关注,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积淀、反复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培养学生感受力的“感觉渠道”。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时,从多种方位的观察角度作为感觉渠道;教授五年级上册《你一定会听见的》时,从事实倾听到想象倾听再到还原倾听;教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时,从自然界的形象化、拟人化处理入手,来增强阅读的感受。人的感官系统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可以从综合性的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力,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重视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在每一次的阅读感悟分享中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积极、客观、肯定的的反馈,通过增强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来促进其认知和情感的深化。
(三)通过朗读教学提高语言感受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朗读教学能够通过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朗读课文可以促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语言之美感,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方法。要将朗读视为体察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以真心实意、设身处地和推己及人的态度来体察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发挥腔调、姿势的辅助功能,把握作品的语气、节奏和韵律。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苏武传》中李陵的喟叹,都可以作为朗读教学的文本,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技巧地朗读,懂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用抑扬顿挫的方法来掌控朗读的节奏。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模仿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范读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能够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可以是教师范读、多媒体范读,也可以是学生范读;模仿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感知与理解,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此外,学生朗读时还可利用配乐促成氛围,促使大脑变得兴奋,学生的感受进而也更为深刻。
(四)通过写作教学进行感受训练
写作是语言感受能力的输出过程,是对学生语言感受力的直接反馈,能够将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写作教学,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感受力。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首先要精选范文,提升学生对生活感受的敏感度,从而为写作的表达奠定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表达;再次,对修辞手法进行累积式训练,在平时的生活中记录点滴感悟,抓住感受深刻的片段,形成感受力的自我积累,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话语表达,写出文辞兼美的句子;最后,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各种感觉表达的专题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感受的写作能力,比如用一定的篇幅对“桂花味”、“海浪声”进行描写,详细地对某种触觉、嗅觉、听觉做出描述,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写作教学来训练语言感受力贵在持久、循序渐进,从句到段再到篇进行写作训练。
总而言之,学生感受力的缺失值得我们去关注与重视,我们要意识到感受力对于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地追求和思考提高学生感受力的方法。感受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必须要合理引导,精心设计,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轶真.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感受力的策略[J].新智慧,2020(18):124.
[3]李梦桃.试论感受力在学生读写作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及培养[J].天津教育,2020(05):155-156.
[4]金建霞.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J].语文天地,2016(15):68.
[5]柴雅茹.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6(28):55.
[6]阳玉麟. 小学中高学段语文教育中的感受力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