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张俊春
[导读] 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一般是以歌唱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参考,带领学生演唱其中的重点曲目。
        张俊春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平远镇中心学校  663101
        摘要: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一般是以歌唱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参考,带领学生演唱其中的重点曲目。这种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激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但在总体素质培养上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的。事实上,音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存在,它是由音色、和声、节奏、旋律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基于此,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节奏感
引言
        近来,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音乐节奏缺少一定的准确性,尤其在停顿转换上缺少一定的乐感。音乐教学中,感知相关歌词曲调的节奏,不仅是音乐课程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积淀深厚音乐知识的重要载体。
一、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音乐中的节奏感指的是音乐作品中的节拍、转换的强弱点等,与此同时需要将其精准表达出来,准确传达出音乐中富含的情感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学生节奏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能发挥节奏感的作用。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不但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更能提升学生较高的音乐素养以及表现能力。由此可见,不管是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还是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培养,节奏感都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一)游戏化的练习
        人们在生活中的简单交流都是有着一定的语言节奏的。以读电话号码为例,有些人习惯以“三、四、四”的形式读出,有的人习惯以“三、五、三”的形式读出。这种将十一位数字分成不同“组合”再读出的语言模式,就是在不同节奏的影响下行程的。因此,教师就可以观察平时学生的交流方式,并引导他们互相观察。进而,在学生发现自己与其他人说话方式不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你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节奏”。紧接着,教师可以说明:“音乐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它也有自己的节奏”。进而,列举不同的歌词引导学生练习哼唱。在一开始,教师可以让他们读出歌词。紧接着,随着他们读得越来越熟练,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读的时候增添一些趣味化的读法,如“快读”“慢读”“连读”等。如此,以游戏化的方式激活他们的兴趣。进而,学生便能在趣味的“读歌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读法的语言节奏变化。紧接着,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让他们选择自己觉得最舒服的读法,引导他们将“读”变为“哼唱”,将歌词哼唱出来。如此,学生对语言和音乐的节奏理解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综合语感也会随之增强。


        (二)关注生活,感知节奏
        艺术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一种再现与提炼。音乐作为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外化表达形式,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声响,分析各种声响的组成,能够唤醒学生的好奇探知意识。生活中,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感知节奏是学生认识音乐的必然需求。从生活中找出有趣的声响,认真揣摩和研习,能够引导学生获得感触认知。如,在教学中可采用开放性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从风雨中感受紧迫或者淅淅沥沥,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另外一种美感;引导学生到动物园里感受各种动物的叫声,感受虎啸猿啼、驴喊马叫,感受动物在叫声中展现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不妨请他们模拟上述动物的叫声,让他们从动物不同的叫声中感受其中的相关节奏,特别是揣摩动物们的不同心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可以促进学生在自我认知和模仿的过程中形成深刻印象,并能够通过比较找出各自的节奏点和相应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在真正感知节奏中深化感触。教师在学生关注生活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反复切磋,找出一定节奏,并通过模仿进行深入学习,在实践中感受节奏变化。
        (三)利用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即能够在敲击下发出声音的乐器,一般以金属制成,具有响亮、清脆等声音特色。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尚不完善,他们对陌生的、新鲜的事物往往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也更容易被有趣的声音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打击乐器的声音特色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打击乐器推进节奏训练的音乐课程。在湘教版的教材中,分课时介绍了不同的打击乐器。以《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一部分介绍了“碰铃”和“响板”,《我们都是好朋友》一部分介绍了“三角铁”“双响筒”和“铃鼓”。对此,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相应的乐器,向学生介绍它们的组成、发声过程和声音、节奏特色。进而,引导他们敲击打击乐器,进行深入的节奏训练。此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都在提升。教师可以寻找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自行制作打击乐器。例如,在饼干盒周围贴上铃铛,制成“铃鼓”;将不锈钢筷子围成三角形并固定起来,代替“三角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关键,是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前提。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手段,通过游戏调动学生节奏训练兴趣;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产生音乐节奏感;利用大自然的节奏强化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养,从而实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鹏.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策略[J].读写算,2019(23):116.
[2]刘静华.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节奏感[J].明日风尚,2019(15):123.
[3]焦梅花.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有效训练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9(08):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