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不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忽略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杨功辉
[导读] 随着教学年级的升高,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少,特别是到了高中,过多地对课文理性分析和对高考考点知识强化,忽略了朗读对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杨功辉
        重庆市开州区开州中学 405400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年级的升高,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少,特别是到了高中,过多地对课文理性分析和对高考考点知识强化,忽略了朗读对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感,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能力  朗读  兴趣  语感  理解  写作
        作为语文教师,都或多或少运用过朗读这种教学手段,但就运用量而言,小学应该是用得最多的,初中就可能开始减少了,而到了高中,除为了完成背诵要求以及个别诗歌散文篇目(这些篇目也往往都是背诵要求篇目)外,朗读就几乎很少被老师当作教学手段来使用了。    
        高中的语文教学,更专注于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挖掘,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对语言艺术的研究,对语言知识的整理。深刻的理性分析和对考点知识的训练落实是高中语文的最大特色,问答式教学或者问题导读小组合作式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些手段固然是必需的,但在这其中,朗读教学不应该被忽略,不应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一、语文兴趣,可以在朗读中激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学生并不是那么喜欢语文课,特别是那些兴趣偏理科的学生,就算是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或者小说,都难以吸引他们,但如果老师能时时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他们,是能逐步激发起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情,激发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将文字的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运用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和基调色彩去表现形象、意境和情感,让听者被深深地吸引。老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文体与不同的内容,读出文章的语调、节律与情感。如散文诗歌的娓娓叙事与情感抒发,小说戏剧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对白,文言文之乎者也的特有节拍与古雅神韵,甚至是新闻通讯的庄重客观,所有的课文皆有其独特的声音表现,几乎皆可朗读。朗读形式上可老师范读,音频范读,学生朗读;可读全文,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可配乐朗读,等等。
        读出《荷塘月色》的恬静与惆怅,读出《古都的秋》的清冷与孤寂,读出《我有一个梦想》的憧憬与呼唤,读出《祝福》的怜悯与悲愤、《道士塔》沉痛与愤怒、《致橡树》的深情与自信、《赞美》的沉重与悲壮,读出杜甫的孤苦与忧思、李白的潇洒与愤懑、苏轼的无奈与旷达,等等等等。对于那些对语言文字缺少敏感的学生来说,朗读的感染力能让他们去慢慢发现语言文字的美、语文的美。
        二、语文语感,可以在朗读中培养。
        我们在学生的作文里,会经常看到弄不清词义和色彩而乱用词语的现象,句子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的现象,句子语意不通、表达不清、残缺不全的现象;在分析病句时,学生始终读不出一个句子的病因在何处;更别提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都会闻风丧胆。这一切都是语言能力欠缺造成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敏捷。而朗读,无疑是培养语感的必要方式。
        反复朗读优秀文章,就是从汉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形成立体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全方位的语言氛围中受到熏陶,从声音的角度感受词汇和词汇间的微妙区别,感受词语的搭配习惯,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语音气势与基调的不同内涵,把这一切慢慢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思维,这样便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不仅现代汉语需要语感,文言文也需要语感。学习文言文时多朗读,能对文言的各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等)有更熟悉的感觉,对各种虚词的不同作用有更深刻的领悟,对一些长句的停顿断句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节奏,最终对文言相对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言特点就有了更丰富的体会。
        三、课文内涵,可以在朗读中领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声音表达文章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段,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情感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甚至有些文章与其多讲,不如多读,特别是诗歌和文言文。例如《再别康桥》,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隐隐的惆怅,不是靠对诗中意象和艺术手法的理性分析理解到的,而是在反复地诵读中自然体会到的。再例如像《古都的秋》这样的散文,文中几乎看不到直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但在字里行间又处处能感受到他在赞美古都秋色的同时,内心隐约的孤寂落寞,这种似有似无的情感贯穿全文,如果不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是很难靠解剖分析文字得到的。
        而文言课文,往往是老师们最吃力不讨好的课文。因为学生读得不够,很多句子都还似懂非懂,更别说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认识了。很多老师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讲,每个知识细节都做强调,学生记了密密麻麻满页的笔记 ,一篇课文花四五课时讲完了,回头一抽检才发现文中很多句子都还不会翻译。所以对于文言课文,最好要在上前面的其它课文时就提前布置好预习要求,特别是要求学生利用晨读时间提前梳理文句,不管是不是背诵篇目,都得大声反复诵读熟读。
        四、语文写作,可以在朗读中提高。
        语文老师都知道,读与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写作能力,必须建立在丰富的阅读基础上,“以读促写”是必需的方式。但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静看默读,有声的朗读,更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熟读成诵,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语言有特色的文章、段落,反复地诵读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但要给学生提供阅读范文,更要要求他们多朗读范文,除了学习范文的立意构思技巧,还要吸收范文优秀的语言词汇与语言运用的技巧,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领会作品语言的精彩,才能感受作品内部议论抒情的节奏和张力,也才能明白不同文体有其不同的风格基调。散文的婉转细腻,小说的曲折生动,议论文的绵密严谨,演讲稿的激情渲染,书信的真诚亲切,这些文体的基本风格在反复大量的朗读之中,会得到更深切的体悟, 对不同的文体形成不同的语感。
        朗读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对学生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熟读唐诗,便会模仿它的韵律作诗;熟读宋词,便会模仿它的长短句式变化的节奏来叙事抒情;熟读演讲稿,便会懂得如何增强演讲稿的感染力;熟读优秀议论文,便会体会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技巧;熟读散文,便会掌握取材与各种手法的运用技巧;熟读成诵,可以牢记并熟练借用古今名篇的精彩语段,可以模仿朱自清、鲁迅、史铁生、余秋雨等名家的语言风格。
        总之,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也不仅仅是为了背诵课文。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朗读的意义应该引起积极的重视。语文,是一门感性多于理性的学科,朗读这种手段恰恰能从感性的角度去弥补很多学生语文能力上最根本的不足,它的效果是无形的,但会比反复的试题训练和方法讲授更深刻更持久。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教育实践与研究》
《语文建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