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的基本策略,提高课堂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徐艺芬
[导读] 教师在分析课文片段时,都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主,其实,必要的提问是不可少,但提的问题越多便使学生独立思考、阅读的机会减少,这样会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研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徐艺芬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中心小学
        摘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片段时,都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主,其实,必要的提问是不可少,但提的问题越多便使学生独立思考、阅读的机会减少,这样会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研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全面深入理解文本、欣赏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而品词析句是研读教材的必由之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意趣和抒发的情感,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文学世界,与作者精神对话,让文字的美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内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几种品词析句的方法要抓住关键句和精彩句细细赏析,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课堂上主要针对一些重点字词进行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引导 品词 析句  有效性
一、换词法,反复朗读,用近义词替换,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必要时我还会选择一些近义词来替换课文中的词,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用词的理解。它能使学生从最简单的比较中体味到作者用词之准确,感受祖国文字奥秘。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学时,我把“抽出”换成“长出”,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细品,很快体会到“抽出”形象地把春天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比“长出”贴切多了。又如“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我用同样的方法,把“飞舞”改为“飘落”,让学生品味,“飞舞”不但表现了落叶随风飘落的情景,而赋予落叶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绝妙之至。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学生反复读几次后就会明白,此处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竹笋。这时,我再问学生:“从哪个词语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呢?”学生就会很活跃地回答:“‘探’字。”我又问:“‘探’字能否改成‘长’或‘冒’字?”如此一来,就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状态。师生共同讨论后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不能换。

因为若换为“长”字,其意义为“生长,成长”,就不能把雨后竹笋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面的情况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如果换成“冒”字,其意义为“向外透,往上升”,虽然能写出雨后竹笋生长的样子,但不够生动、形象;原文使用“探”字,其意义为“向前伸出(头或身子)”,仅用一个“探”字就可以将雨后竹笋争先恐后地来到地面的情况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经过这一训练,学生将词语理解正确了,也就达到了学语言、用语言的教学目的了。
二、省略法,省去部分词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理解句意,读懂课文。
把重点词句去掉之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词用的好的地方,第五册中《会摇尾巴的狼》一文中这样一句话:“狼终于露出了凶相”教学时,我把“终于”省略掉,让学生来鉴赏,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很快地体会到“终于”一词说明狼的凶相本来就有,只是原来把凶相隐而未露而已,又如“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这句中,我把“再”字省略掉,让学生品味,经过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学生体会到“再”表示无论怎样会摇,结果都是一样的,“再”不能省。
三、换位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体验不同的收获,分享他人的思考方式
   “换位法”是将句子中的词语互相换位进行比较,从而体味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我把“细雨如丝” 进行换位,让学生细细品味,静静沉思,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体会到:“细雨如丝”比“如丝细雨”用得更恰当,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更能突出江南绵绵春雨的轻细的特点。
四、表演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登台表演来加深理解
         “表演法”是学生运用体态语言进行理解词句,感受字里行间蕴含情感的微妙变化。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课文《搭石》时,其中有这么一些话:“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我们的家乡都是平地,学生平时想要看到一些小山岭都难上加难,更别说是走搭石的经验了。所以,上此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几遍课文,想象一下“紧走”应该如何走;然后找了一个平时胆子较大的学生上讲台来,把走搭石的要求对他复述一遍后,请他给全班同学来一次走搭石的“真人秀”。这个学生用手摸了一下头,就从讲台的另一头走了过来。他走是走了,但却是慢慢地走过来的。人还没回到座位,其他学生就已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有几个男生也举手要求给大家示范。于是,几个学生便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走搭石的队伍,他们在讲台上放开手脚地走了起来,还真像点样子。如此一“折腾”,学生们就掌握了走搭石的要领,也理解了句意。
         总之,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 抓住关键句、精彩句细细品味,多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