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点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谭艳荣
[导读]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谭艳荣
        广西合山市北泗镇中心小学   广西合山   546500
        【摘要】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新课程理念背景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是“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课堂,在多种形式的对话中,“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极好的生本对话形式。那如何为学生构建高端的对话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这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的读与写之间的联结点,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一、以读促写,读中求法。
        (一)演一演,写一写。   
        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一课,教学的瓶颈在于: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很强,本单元是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如果重在让学生受到爱父母的教育,不过是思想教育而已。如果一味地囿于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上,试想,学生又能获得什么呢?只有找到适当的读写训练点,才可以让语文回家。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但在“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这个地方却没有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揣摩人物内心,体会文章含义,我决定把这几句话作为写作素材,进行填写。首先请几位学生上台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表演者的神态、动作,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有学生这样写:“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张强迫不及待地大声喊道:‘问爸爸!’李晓反驳说:‘不,问外婆!’我们班的‘智多星’王瑞慢条斯理地站起来说:‘我看,为了保密,还是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吧!’”就这样,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受到感染,并引起了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入了写作天地。
        (二)读一读,仿一仿。   
        三年级下册中的《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文辞简单,但含义却不易领悟,其中第二节是这样描写的: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在教学这节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再让学生了解到:课文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把都有蓬勃生命力的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显然新奇、有诗意。最后启发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省略号,想想省略了什么,太阳还可以是谁的朋友?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发言。有的说:“她把金光往鱼儿身上洒\她把小草从土里拔\她陪着小猴子在林间跳跃\听他们吹起欢乐的口哨。”有的说:“她把银光往沙滩上洒\他把笋儿从土里拔,她陪着小鹿在林间奔跑\看他们撒起欢乐的蹄儿。

”学生们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创造了一首首精美的小诗,看来仿写真是读写训练的好办法呀!
        (三)议一议,续一续。
        五年级下册《桥》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的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老师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议一议:既然老汉是如此的爱儿子,如此得想救他,那又为什么硬要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呢?“一揪一推”这两个相反的,看似互相矛盾的动作之间,你体会到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再引导学生带着对老汉的崇敬之情,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整体感受老汉那光辉的党员形象。
        二、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做一做填空练习,既是对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语言及思维的双重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促进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在填写中咀嚼消化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理解“古怪”的性格这一段时,抓住课文具体描写大猫“古怪”的三方面表现,让学生反复品读。在理解猫的“尽职”时,老师设计了三道填空练习,用三个( )心来尝试概括猫尽职的三种表现:1.屏息凝视——(专)心;2.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耐)心;3.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决)心。接着问:“看看这三个方面是用什么词联系起来?每句话的结尾都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又让学生填空:说它老实(吧),(可是)它又很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它又很尽职。两个“可是”两个“吧”,把猫的性格多变,捉摸不透,也就是“古怪”的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猫“古怪”的性格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猫“古怪”的三方面具体表现后,抓住饱含作者情愫的词语和句式,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再次咀嚼消化,理解运用,体察作者的表达思路。
        (二)在填提示语中,感悟人物性格。
        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其中一个教学的重点就是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为了突出重点,老师这样引导:既然“名医”扁鹊早就看出蔡桓公有病,并一次又一次地劝他接受治疗,蔡桓公为什么就坚信自己没病,拒绝治疗,最后病死了呢?我们一起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看看他是怎么想的?
当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蔡桓公怎么说的?你能想象一下蔡桓公当时的神态、动作吗?我们一起来填提示语。蔡桓公( )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病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有的学生填(拍着胸脯)说,有的学生填(不屑一顾)说,还有的学生填(自以为是)说。
        老师以“蔡桓公为什么拒绝治病”这个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默读、朗读抓住人物的言行,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填提示语,进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性格。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读到写,也要实现从写到读。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读写结合这个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沈大安.洪春幸,蒋军晶.关于“读写结合”的锵锵三人行
        [2]王万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