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中学 442119
摘要:初中是一个学生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资源,要很好地将本土化的语文资源融入课堂中,给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体验。
关键字: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分析
引言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应该有这样的四种教育: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智育是要发展人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体育是锻炼人的强身健体,美育是要培育丰富人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但在我们现实初中语文教育中,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育和德育,而很少关注孩子的美育教育。
一、注重反复感悟,把握散文的内在美
中学生经验不丰富,思想不成熟,很难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真正参与作者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散文,提高审美能力。散文富含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入欣赏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散文的魅力,把握散文的内在美。“一本书读一百遍,其意义不言而喻”,在反复阅读的同时与语境进行对比结合,一方面掌握全文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内化为语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散文《背影》语言平实温暖,初读这篇文章的经验不足的初中生很难感知其情景意义。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和理解,才能发现这篇散文内在的涵养和情感表达。鲁迅的散文以《站台上的告别》为背景,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人物性格和乡土气息。初看时,他只能感受到父子的情感和离愁别绪,但经过反复的阅读和品味,他能感受到散文中充分含蓄的情感表达和无限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反复阅读,欣赏散文的内在美,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语文鉴赏和写作能力。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教会学生认识美,首先应让学生懂得美的内涵。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寄托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意识。什么是美育?简而言之,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要获得美感必须在超功利的状态下才能产生,它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例如,在授课《关雎》的过程尽可能的感性一点,让孩子体会和感悟到文艺作品的美,而不是枯燥的理性分析。当孩子从中领悟到一点的时候,他一定能够欣赏和体会到其中的妙曼,手舞足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美、人物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的感知和领悟。还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一文艺作品,不同的审美读者,会产生不同的美的效应。
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三、运用多媒体,多角度进行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的美,只有通过有效的手段或方式,学生才能感受和体验到。有时,学生可能无法直接欣赏作品中揭示的社会生活之美。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调动学生参与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体验美。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自然地连接和拓展知识,通过不同感官的参与,将学生引入文学创造的艺术殿堂,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比如《从百草园到三池映月》第二段,充分展现了百草园的自然风光之美。作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色、形、声、味等不同方面感受百草园的自然美。花坛的“绿”,桑葚的“紫”,菜花的“黄”,蜜蜂的“黄”是书写的颜色,“胖”、“高”、“臃肿”、“小球如小珊瑚珠”是书写的形状;蝉的“鸣”,蟋蟀的“弹钢琴”,都是写音;树莓《酸甜》写的是口感,生动有趣。春夏秋三季风景。桑葚和花菜在晚春,蝉在仲夏歌唱,蟋蟀在秋天叫。这样,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整体,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美感享受美。
四、在形象的塑造中体验美的意蕴
初中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审美情感主观色彩尤为浓厚。大多停留在表面的主观认识上,很难对审美对象的内在美产生深刻的审美情感。他们大多以主观喜好来判断形象。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典型形象的美。生动的艺术形象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特征的形成。
例如,在《邓稼先》一文中,作者杨振宁以深情的笔触,通过讲述鲜为人知的真实事件,塑造了邓稼先光辉伟大的形象。可以说这个形象是有血有肉的顶天立地。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感知这个生动的形象,感受邓稼先的气质和对国家的奉献,感受他身上的民族精神。通过对图像的感知,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作品中图像的美,从而培养情操和美感。
结束语
总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体系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会人们在美的空间里生活,世界之美可以创造出人之美。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尽力使语文课实现“课课练基础,篇篇有美育”的实验研究目标,对审美教育进行有效培养与迁移,让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感、美的人格、美的素养,进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郑冬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9(32):78-79.
[2]黄冬梅.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23-325.
[3]黄娟.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