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464400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学生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高度重视教育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实现了全面的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们的品读与感悟,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们对文章的精读和细读,品味文章的深层含义,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对初中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开展培养学生们的品读感悟,提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阅读;品读感悟
引言: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科目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文章对知识的传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们掌握良好的阅读能力,从而养成自主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感悟文章,通过教会学生们高效阅读,来品味文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的实现语文阅读的价值,感受文学带来的魅力。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培养语文高效阅读的方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提升。
一、品读感悟文章内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的语文阅读教材更加深入,含义更加深刻,许多文章的语句和词汇都有着深层次的含义,学生们如果仍然进行表面的阅读和理解,很难品读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内涵,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不利于学生们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想要更好的学习一篇文章,要从感悟文章开始,仔细品读每个词汇和语句的用意,揣测作者写作时的所做所想。有些文章不一定会用到华丽的词藻,通过朴素的句子一样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们高效阅读文课文,品读文章中的语句,从而获得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意,感受文学艺术之美。
例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时,通篇来看文章的语言能够让学生们浅显易懂,但是仔细品味文章的内容,可以感受到许多语句值得深思,就像一杯浓茶,需要细细阅读,慢慢品味,才能感悟其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们找出他们认为比较巧妙的词汇和语句,然后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体会出文章深层次的含义,不断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写作水平,对初中生的语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初中生高效阅读,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虽然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良好的阅读教学水平,从而如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自信感受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别用的写作能够彰显出文章怎么样的情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灌输文章的写作意图,背景故事,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写作特点,从而提高学生们对文章的感悟。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这篇课文出自鲁迅的散文,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但从文章的阅读教学很难体会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们带着一系列问题进行阅读。比如:“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场景的?”“作者在描写百草堂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们通过阅读一步步走进作者的世界,读懂文章中所表达出的深层次含义,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三、品读感悟,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学生们未来写作的良好素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文章语句的细节理解,从而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素材积累,提高语句的运用能力,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阅读文章的细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悟文章的深层含义。许多文章的语句通过精巧和优美的设计,能够更好的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词汇进行造句,从而领会文章中的独特魅力,做好素材的积累,同时,教师也要积极的开展模仿训练,让学生们在理解的前提下,对积累的词汇和语句进行良好的运用,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初中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高效阅读。合理的培养学生们的品读感悟意识,让学生们体会文章的深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仔细品味文章中每一个词汇和语句深层次的含义,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世界,促进初中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邢丽颖.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8(08):118-119.
[2]蔡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6,3(34):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