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雪娇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 6261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再一次提高,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意义,初中是学生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既敏感又相对成熟很多,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德育教育责任,在本文中,我将针对德育教学的概念,目前德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学语文德育教育的存在意义还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四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渗透
一、德育教育的概念
1.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但是德育也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此外还涵盖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性教育。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能力。
2.中学语文与德育融合概念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巧妙的有方法的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品质和思想,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设计是否科学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都会关系到语文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二、目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为德育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工作无关,德育教育的良好普及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语文教师也不例外,语文教师也承担着德育教育工作。
2.认为德育教育工作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教育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还有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性教育。不只是素质品德教育,素质品德教育只是素质教育当中的一部分。认为德育教育工作就是品德教育是看窄了德育教育的范围。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除了有与其它学科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外,它又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中学德育大纲》规定:“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热爱祖国,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奋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语文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成长。从而达到文道统一和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也渗透在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当中。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语文教学课堂当中不断的向学生灌输德育的思想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个文章都会有它独特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因为古今中外的作者在写作时都融入了他们那一个时代的背景,还有作者自己的感情。因此,我们在向学生们介绍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的时候,要联系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还有他们的品德品质向学生进行讲解,比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研究原子弹、氢弹时,明知辐射的危险性,依然义无反顾的为填补祖国的科研空白而努力。
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学要着重于情感美德和人生观的教育。
(1)情感教育
①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每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当中,可能都会遇到一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甚至为祖国做出极大的贡献和付出的文人烈士,身为一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②培养热爱文学,热爱亲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亲人的情感,对于学生想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极大的帮助。因为中华文化,自古传扬的就是德和孝。
(2)品德培养
①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德
②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③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3)人生观培养
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向学生讲解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不能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判断,因为初中时期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2.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教师以身作则
在除去课堂教学之外,语文教师在生活当中也要以身作则。在行为举止方面不能与德育教育背道而驰,而要身兼力行,努力做好德育教育的模范,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往往有崇拜心理,当一名以身作则,以身立教,品德高尚的教师进行教学时,学生心中会向教师升起敬意,并且自动的向教师看齐。
综上所述: 德育工作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应该做到在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在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的时候,能够有目的,有意识的去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把德育融入到教学当中,德育的渗透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只有做到既育人又教书的目的,才算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洪义,王玲.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7)
[2]苏红梅.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A].2018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