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成经伟
[导读]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科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成经伟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桥巩镇中心小学   546114
        摘要: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科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语文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教师更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引言: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言既是完成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结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既可以使语文成为一门艺术学科,也能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畅游,拓展视野和思维。同样,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礼仪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学生的言行举止。
一、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将传统文化带入到课堂当中,对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都起到了积极影响。当然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如今正是各国家文化频繁交流的时代,为了能够让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的浪潮中越走越远,我们应当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接受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了解中华的历史和文化,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效应。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民风民俗入课堂
        传统文化既有稳定性和传承性,也有鲜明的民族性。教师应当将课本与民风民俗结合起来,将优秀的礼仪习惯穿插于课堂中,鼓励学生课堂品鉴经典历史名著,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了解历史,诵读诗词时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二)将传统文化渗入教材
        教材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是无限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本中的古诗词延伸扩散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内核。

如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词中,词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中的所呈现的鲜活画面,写出了旅途的遥远漫长和曲折艰难,以淳朴的语言勾勒出将士内心的愁苦以及对故乡的无比思念。而“那畔”所蕴含的遥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的无可奈何。带领学生在看似普通的字里行间中感悟和想象此人所描写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
        (三)结合实际生活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教材课本当中,还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验到文化内涵,就需要自己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的节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财富,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教师可以依照某一个传统的节日,结合生活实际带领着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知识。并且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订购一些有价值的书籍,让学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更为广阔,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也要带动学生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教导孩子学习绘画、书法、传统乐器等,让学生可以间接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学习方案时,要以他们的兴趣爱好来制定方案,正确引导他们去进行学习。
        (四)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案
        为了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们在设计安排教学方案的同时,会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一些创新式的讲课模式,目的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高效且优质化的教学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课,综合性地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教育情况,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传统知识的掌握,养成自主了解和探索传统文化的学习习惯。我国传统的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单一、应试化的模式,这种讲学模式是将教师和所学的知识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们只负责机械地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接收。这很难提升教学效果,也很难体现出新课改教学的目的,最终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达不到理想状态。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及时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对先阶段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合理地融入一些多场景、多元化的元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组织一些有关于传统文化的集体活动,主要形式可以包括诗词朗诵,绘画和话剧等,让学生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全方面地发展,激发他们对于传统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每一次的活动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知识底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应当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因材施教,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书本知识,也能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永峰.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J].学周刊,2020(03):93.
[2]任燕.浅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新课程(中),2019(12):218-219.
[3]付小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中华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新课程(中),2019(12):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