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园园
(宜兴市桃溪小学,江苏 宜兴 214231)
摘 要:当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不断探索中,各个学校致力于建设积极进取的以“阳光体育”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一校、一球、一操”的发展格局。随着校园球类联赛的不断发展,球赛中场休息的啦啦队表演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啦啦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变化灵活,涉及到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运动花样等,不仅动作简单,同时变化多样,可以随时调整场地、时间、季节、人数等因素,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增强学生的积极活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关键词:校园啦啦操;创新能力;普及教育;实践
啦啦操与体育相关项目相伴而生,是一门将舞蹈与运动有效融合的体育项目。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受大、中、小学校的青睐与欢迎,已经形成一种新兴校园文化。啦啦操既可以强身健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责任感,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旋律、舞蹈动作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项值得在中小学广泛推广的体育运动。对于校园啦啦操来说,通过个体动作设计以及团队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针对创新能力下背景下,校园啦啦操推广普及实践教育进行展开讨论。
一、校园啦啦操的基本内涵
校园啦啦操属于动感运动,借助于音乐背景创建的运动模式,由队员相互配合,展现一些舞蹈动作与高超技巧等,能够充分展现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增强团队荣誉感,激发体育运动的动力等。在我国,体育总局将啦啦操定义为技巧欢乐操,主要是以一定的技巧与造型呈现出集体性的动作,其本身具有活泼性、秩序性、统一性的特征,并配备一些具有震撼力的音乐,与号召力的口号、标语等,形成鼓动感、感染力,展现青少年激情蓬勃、青春洋溢的精神。可以说,啦啦操既侧重于舞蹈表演,同时注重技巧的运用,为观众带来视觉震撼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校园啦啦操所具有的普及教育价值
(一)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思维的形成主要通过现实动作来完成。校园啦啦操以人为主体,在啦啦操开展过程中需要个体灵活调整头部、身体、躯干、四肢等相关动作进行活动,形成组合式的动作思维,利用这种动作思维能够有效解决啦啦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常情况下,形象思维所呈现出的动作是具象化的,这种过程可以直接折射出啦啦操的运动本质与运动规律。在开展校园啦啦操运动中,不同的运动场地、运动条件、配备的音乐以及指导教师等都是可变化的,因此能够为学生创建不同的表演场景,提供具象化表达思维,以便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出更多元化的啦啦操形式。
(二)舒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情绪通常表现为一种心境,一种应激反应,一种激情表现。激情往往是迅猛而激烈的突然爆发的情绪状态,表现为一种外部性效应,例如当学生在参与校园啦啦操表演时,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并表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而应激反应则是在一种紧张的突发状况下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在参与校园啦啦操表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应急状态,需要表演队员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并熟练运用技巧动作,集中精力,果断做出相应的反应与判断。可以说,校园啦啦操是调节情绪的重要工具,能够让队员保持活力,培养队员的从容不迫状态,影响人的性格。同时,校园啦啦操可以提升队员的自信心与意志力,使队员形成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学生的忍耐力
所谓意志力,是人们可以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保持自律自强并能够支配行动,克服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动态过程。在校园啦啦操开展中,学生应确定自己的目标,如强身健体。这对于一些尚未接触过舞蹈动作和体操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校园啦啦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阻碍与问题,例如自身柔韧性较差,动作与团队不匹配、不协调,甚至一些同学出现体力不支的问题。然而,校园啦啦操本身具有一定的魅力,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各种难关,并坚持训练,提升学生的意志力与坚强的意志品格。意志力绝对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教育学习锻炼中不断生成,校园啦啦操通常需要在5-10分钟左右的练习时间,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并且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所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耐力、意志力,通过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健全的意志品格。
三、基于创新能力下,校园啦啦操普及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开展校园啦啦操课程教学,拓展知识面
在校园中普及啦啦操,首先应该完善啦啦操运动教学体系,对啦啦操运动进行全面的解读分析,突破传统单一化教学束缚,保证啦啦操在不同学校中的长远发展。啦啦操推广要秉承着可持续建设理念,将啦啦操运动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啦啦操理论知识、基本动作、运动技巧等相关信息的理解与掌握,并端正学生的身体姿态,塑造学生健美的形体,使学生在啦啦操运动中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首先,开展引导课。为学生讲述校园啦啦操的相关特点与知识,确定考核内容与任务要求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秉承着人性化教学理念与规律,为学生示范讲解相关动作,并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肌肉的感觉,对一些多关节的复合性动作要运用分解法和示范法,使学生更清楚的懂得如何发力,确定动作方向、路线以及身姿变化等。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合理分析音乐旋律,增强学生的音乐敏感性、节奏感,要懂得如何踩点,保证啦啦操动作优美,能够契合音乐旋律。
(二)丰富校园啦啦操推广路径,普及啦啦操文化
现阶段,啦啦操已经普及到大中小学课堂活动当中,并先后延伸出不同类型的广播操、武术操等。所以,在推广啦啦操过程中应该借助各种专业院校作为培养平台,并积极开发中小学等相关学校的教学资源,引进专业化的啦啦操运动员,增强学生与家长参与啦啦操的兴趣。为了普及更多的啦啦操知识,可以利用网络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相关平台,将一些表演好的优秀啦啦操项目推广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认知到啦啦操文化,同时可以组织啦啦操团队参与到各种竞赛项目当中,宣传运动项目,促进不同观众与运动员等对队啦啦操的认知与理解,为竞赛增添亮点。在不同的学校中,也可以组织啦啦操竞赛,选拔一些优秀的啦啦操队员带头,并按照学生年龄层次不同,选择不同难度的啦啦操舞蹈,激发学生团队创作能力,让更多的啦啦操技巧融入到舞蹈项目中,提升啦啦操普及的质量。在推广啦啦操体育项目中,教学与竞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竞赛介入啦啦操教学,可以提升竞赛水平;同时通过竞赛项目可以保证啦啦操教学质量。所以啦啦操推广中无论是采取普及教学,亦或是参赛形式,都能够增强实践推广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结束语:
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校园啦啦潮的推广,能够满足小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啦啦操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多元性,可以为校园文化增添更多内涵,并产生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为体育相关活动的开展增添活力,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所以,学校在推广啦啦操文化时,要积极践行体育相关政策的指引,并结合按照学校的具体情况,遵循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啦啦操的观赏价值与表演价值,促进啦啦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昌文,林羽姗.基于美国啦啦队市场探究闽台啦啦队发展策略[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03):110-113.
[2]秦晓君,杨凯茵,刘朝霞.我国优秀技巧啦啦队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9,23(02):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