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课,构建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0期   作者:陈炜鸿 潘竹洪
[导读]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有些落后,当下社会也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的来临,满足了对效益的追求,而“微课”作为“微”时代的产物,在教学中掀开了一次“革命”。
        陈炜鸿 潘竹洪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民族小学,浙江 丽水 323500)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有些落后,当下社会也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的来临,满足了对效益的追求,而“微课”作为“微”时代的产物,在教学中掀开了一次“革命”。针对微课,很多人持不同的观念,也有人不敢轻易尝试微课。作为一个新事物,笔者在教学中大胆结合运用,微课直观、高效,给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本文结合笔者在品德课堂中的对微课的运用,以及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成效展开探讨。
        关键词:微课;核心素养;精准教学;品德课堂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逐步形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无疑,小学品德课程实施,承载着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的重大责任。然而,审视现状后,我们发现品德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效果欠佳。如:品德课堂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品德核心素养;品德课堂很难体现学科性质,学生很难融入课堂产生共鸣,无法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品德课堂资源不够整合,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拓展活动,不能深入教学。因此,基于精准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经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微课,辅助品德课堂教学。
        一、“微”设计,突破传统瓶颈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地教学方式载体进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突破教学瓶颈,提升课堂学生的参与率,有助于学生品德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节日大观》是浙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 “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第二课,对于前一课“世界之窗”来说,本课属于一个分述的内容,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延伸;对于第三课“多彩服饰”来说,这又是一个平行并列的内容,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让学生拓展视野。本课的切入点是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现代社会为了整个地球与人类而特地设置的现代节日。本课是以节日为视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与文化传统,感受节日气氛,理解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文化,并能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孩子们基本上比较熟悉,但对于国外的节日孩子们了解的很少,如果只是单纯的师生对话,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尝试在课堂上利用微课,把学生搜集的世界各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以小导游的形式在微课里进行介绍,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良好的互动。二、“微”链接,凸显学科性质
        (一)用微课丰富情感
        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目标,引用微课中最主要的一个价值点,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感悟,并通过适当的对话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悟”在认识与情感深处。教学只有切入学生的情感疑惑点,才能真正激发情感。
        例如,在教学品德五上《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我在微课里链接了漫画《时间都去哪儿了》。孩子们听着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看着漫画中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经历着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孩子长大了,妈妈的皱纹却深了;孩子懂事了,爸爸的脊梁却弯了。为了孩子,父母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看着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甚至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哭声。情感在这里产生共鸣,爱在这里得到升华。当孩子们在在心语卡上向父母表白自己的真情时,孩子们情感投入,心语卡上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恩之情。


        (二)用微课深化体验
        品德教学中情感教育始终是一条隐形的主线,特别是史地题材的教材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又比较抽象难懂,且学生的历史知识经验有限,如果教师纯粹用语言文字讲解,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微课可以将多个视频联接运用,以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感知体验中,形成深厚的历史情感。
        例如,在教学五上《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我在微课中链接了圆明园全景的三维动画演示片,先全景展示让学生感受倒圆明园的宏伟,而后聚焦圆明园景观之海宴堂,让学生感慨于近代国人的精湛技术。从面到点,学生对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有了立体而全面的感受。这样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
        三、“微”整合,联结多种资源
        (一)联结家庭资源
        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品德课的许多内容又是和家庭有着紧密联系,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例如,教学三上《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做一项调查,了解父母一天要做多少事,为我一周安排了哪些课余活动。并让学生思考:父母每天这样操劳是为了什么,作为子女,应该怎样体谅自己的父母?学生在家长协助下完成了调查活动表。我将孩子们的调查结果与一份爱的账单做成微课,进行对比教学。账单内容如下:孩子在母亲家里过十年平安无忧的生活费用0元;十年中,食、衣、住、行的费用0元;上学的学费、书籍费0元;生病时的医药、照顾费0元;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元。让孩子们将自己完成的调查表与这份账单进行比照,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孩子们看了心灵深处受到震撼,认为自己平时为父母想的太少,索取的太多。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却无怨无悔,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生命来之不易,必须珍爱生命,孝敬父母。
        (二)联结社会资源
        走进生活,需要我们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的指导,在亲近社会真实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课内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悟。
        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思维行为和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只有引导、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或参与社会活动,直接和周围的自然、社会接触,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品德课教学的空间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室,而应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四、“微”助力,提升教学效果
        微课融入小学品德课堂,但是依旧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说品德课堂如同烹饪小鲜,色香味是教师的烹饪目标,那么我想微课就是一种极好的调味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而又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而微课则突破了传统的品德教学的局限性,它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于一体,具有图文并茂、操作简便、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直观性强、时间短、内容集中等特点。一些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使同学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微课的正确使用,能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沉闷的品德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促进学生品德核心素养的培养,社会能力的提高,日常行为的规范,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必要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案例解读[J].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