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琪
杭州市长青小学 310004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和核心素养的理念背景之下,要求在开展小学课程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为重要任务。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科目,对于培养探索精神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现阶段必须要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本文就分析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创新实践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创新;实践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科兴趣爱好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塑造性非常强,此时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培养兴趣爱好以及打好科学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求学生要扎实文化知识基础、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科学实践活动。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求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活动,让科学课程开设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让当代学生能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更多技能、提高自身素养,以便于以后进入社会的时候更容易适应。核心素养在学科中表现为以下三大内容:第一,学科文化知识基础;第二,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我国教育又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即前瞻性和科学性。现阶段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必须要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进行。而小孩子所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弱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所以要实现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中的渗透,首先教师必须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从中挖掘核心素养的相关渗透切入点,然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认知、实际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来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在调动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在科学上的综合素养。
二、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
在传统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展小学科学课程活动都是通过直接用口语讲解的方式向小学生灌输知识的,此时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很容易产生学习厌倦的心理。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天性活泼好动的,像这一种课堂氛围比较压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以及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充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行成了学生虽然在教室里听课,但是并没有听进去的现象,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更阻碍了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面对这一种现状,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在实际中开展课堂活动的时候,应该以打好科学基础知识为第一部目标,然后再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创设符合教学任务和学生实情的情境,最好选择与孩子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理论。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创建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进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水的蒸发》一课时,为了全面帮助孩子们了解蒸发的概念,教师为了缓解压抑的课堂氛围,可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先两个杯子中加入等量的水,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密封,另一个杯子不处理,然后放到通风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二)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来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要求课堂活动的开展要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以及能力为主要任务,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这一意识和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标改革下的产物,通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久而久之,就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分组阶段,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学习能力为依据,保证每一个小组都有一名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组长,带领整个小组积极主动的探索科学问题。为了保证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确定的方向,教师可以向他们布置符合学习能力的任务,任务的制定一般会根据教材学习内容进行,这样的话就实现了既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除此之外,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任务,使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加,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学习《水沸腾了》一课时,其中利用酒精灯对烧杯中的水进行煮沸以及对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涉及的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如果要同一个人进行操作的话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缓解这一种现状,教师可以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个人负责正确操作酒精灯,一个人负责正确放置温度计,一个人负责正确读数,还有一个人负责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这样的学习效果更高,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负责不同的岗位重复实验,最后将多份记录进行对比,提高结论的准确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发展小孩子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创造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创新意识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手段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就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向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常识,实现拓展知识视野和激发创新能力的目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能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众所周知,科学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科学现象进行解释,解开自己对一些现象的迷惑,还为了通过一些实践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中,科学是基础性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新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通过教学活动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该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落实到位,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中获取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成为可能性,最终充分展现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左成光.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张传燧,左鹏.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02:64-69.
[3]郭玉敏.小学科学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2:31-33.
[4]崔红霞.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名师在线,2019,07:8-9.
[5]李霄文.小学生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