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彦
仙桃市电化教育馆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人员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养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基于此,以下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思考
引言
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并不理想,受到学生素养参差不齐、教师一味引导忽视学生自主操作、学生参与到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一、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科任教师相对紧张,教师趋于老龄化。没有专职科学教师,只能由其他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只能以本读本,照本宣科,有时遇到科学实验便一跳而过。平时对《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不加以研究解读,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依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二)学生缺乏合作精神
科学实验中,小组进行科学研究是常见的环节。学生在实验中缺乏合作精神,在实验中没有将共同完成实验作为目标,而是在乎实验中的主导权,都希望成为领导者。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科研活动。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没有单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必备的能力。(3)实验操作不规范。部分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不用心,做实验草草了事,实验操作不规范,未能领会实验的设计目的,也未能记住实验的基本流程。这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宝贵的实验资源。
(三)以课堂讲授代替实验教学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生生合作也没有协调性,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实验教学,既省时又省事。在这种认识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本来属于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活动成了教师枯燥的讲解,课堂也变成了学生背诵知识点的地方,背离了《标准》的意图,忽视了科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需求。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措施
(一)鼓励自制实验器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学校中实验器材的配备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方面实验器材需要大量的经费,另一方面实验器材也需要空间储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鼓励学生一起自制实验器材,教学教具,通过这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教师制作教具。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作一些教具,改善实验的步骤,以完成实验教学的需求。例如,在讲解雨天中的布料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小型喷雾器,这样会比原有器材更好,更利于达到教学效果。第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在学完过程之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制作一些实验器材,这样可以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内化和科学素养的提升。站在实验的实用性标准分析,学生学习的就是实验的精神,掌握一些实验的方法,并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落实实验器材的来处,可谓一举多得。
(二)提高师生重视程度
第一,创设情境。学校要重视科学实验教学,提供科学实验必备的实验设备,打造具有科学氛围的实验室。有了基本的科学实验条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验主题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课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科学实验中。学校还要对科学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以促进教师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第二,以学定教。科学教师要先对基本学情进行研究,了解学生认知水准、理解能力、基本科学素养、对目标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然后确定教学的起点。如果实验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教师就要降低实验难度,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如果实验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则可以适当增加实验难度,或者拓宽实验广度,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多媒体引导开展实验
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孩子的动手能力、动嘴能力、动脑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其中形成的逻辑思维惯性也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学习《四季的形成》这节课时,如果不加以整合、归集,学生便很难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对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产生认知。因此老师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认知情况,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和天文现象研究的综合利用,来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
(四)通过规范操作提升学生实验技能
在以往科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比较贪玩,所以经常将科学实验当作游戏,实验操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老师应该规范操作,以便提升实验成功率,不断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例如,在进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这一实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多观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由于学生接触科学实验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因此老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播放显微镜使用步骤及方法,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不能正确调焦的学生给予耐心的指导。细胞液的现象,学生比较容易忽视,因此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不断规范其操作。这样既能促进科学实验的顺利开展,又能促使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其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五)延伸拓宽实验
新课改大纲要求每一名老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挣脱出来,不能再将上课、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与终点,更多的是要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延伸来实现课堂内外的实验融合,在不断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从各类实验中获取养分。例如,在《种子萌发》的学习中,老师很难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种子萌发的全过程演示,因此老师要通过对课堂实验时间的延伸来实现课堂内外的高度融合。通过撰写《种子成长日记》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记录下种子的发育过程。相信在这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每一名小学生都会对科学实验产生别样的理解和认识。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仔细分析,科学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在互动中产生兴趣,在器材准备中调动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并结合效果加以反思,可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艳萍.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J].小学时代,2020(02):82-83.
[2]施莹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9(41):68.
[3]吴育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考试周刊,2019(63):15.
[4]周菊文.关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中华少年,2019(20):170.
[5]靳启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J].考试周刊,2019(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