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多维度,读厚科学书---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0期   作者:林佳美
[导读]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不论从课时的分配、师资的投入和教学的开展方面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
        林佳美
        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论文摘要:在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不论从课时的分配、师资的投入和教学的开展方面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丰富科学课堂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班级中定期和长期开展科学读书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读书活动中,科学教师如何多形式、多维度指导学生读厚一本科学书则是关键。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读书会,自主学习
        一、引言
        在一个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时代,我们的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近几十年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直在发生巨变——先进的技术与交流手段、迅猛的经济发展与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性挑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以应对未来的世纪挑战。
        小学教育在这场世纪变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最重要时期,对学生之后的终生学习影响深远,这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育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时代变革呢,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创新思维是关键,就如伯尼·特里林在《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一书中所说,“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而这些技能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学习与创新技能。”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他的论文集《教育的目的》中谈到如何培养一个儿童如何思维时这么说,“最重要的是必须注意我所说的那种‘呆滞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好的教育并不仅仅教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有在掌握自主学习之后,才能自由探索和进行知识创新,才能在未来的未知世界应对未知的挑战。
        人类为了应对未知的挑战,科学素养的提高已成为每个公民的必修课。科学素养的培育更要从小抓起,而科学阅读是启蒙,为了使科学阅读变得有趣,不让学生因为科学枯燥而关上科学探索的大门,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科学读书活动,同时建立了家校联动机制,多维度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科学自主学习模式,形成良好的科学阅读习惯。
        二、科学读书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提到: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观念,一要整合教学与课程,二要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三要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四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五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开展学法指导是当务之急,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则是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我在科学读书活动中一贯鼓励和支持学生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每次的科学读书中我都会采用以下“三步走”的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自主阅读。
        《科学教师用书》指出科学阅读能延伸学生的认识,扩展认识的视野。我用心做好科普类书籍的推介,追随学生的阅读热情,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如设立班级图书角,配齐《神奇校车》,《小牛顿科学馆》,《法布尔》,《自然科学启蒙》等科普书籍,另外还做好音频视频的推介,做到不拘形式和内容。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科技各类科普读物就像无比庞大的博物馆,处处新奇,美不胜收,是孩子成长的精神乐园。学生会因为喜欢其内容、欣赏其逻辑、认可其重要性而具有坚定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会成为学生更长久、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动力。

        第二,做好读书笔记。
        知识在于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记笔记是积累、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和拓展学科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

        第三,绘制思维导图。
        引导孩子在读完一本科学书之后绘制思维导图,是对所读科学书进一步的理解,而且也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读完一本科学书之后绘制思维导图的优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如下三点:(1)思维导图作为梳理思维的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高效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整理,更重要的是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进行锻炼,同时五彩的分类以及形象的图画更有助于同学们创造力、记忆力和联想力的发挥,保护孩子们珍贵的想象力;(2)思维导图简单方便,既能把学生头脑中分散的想法以一种具备逻辑内核的结构呈现出来,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未知的想法,往往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新的点子就蹦出来了,可以更好的理清一本科普书的脉络;(3)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们记忆,特别是读书分享的时候非常实用,学生理清了提纲,讲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
   
        二、科学读书与能力培养
        我们的科学读书不止于“读”,还融入了更多的能力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设置了许多与科学读书相关的活动,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多维能力。
        第一,班级读书会。
        定期开展的班级读书会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让阅读过程生动起来。我们的口号是“一起读更精彩”,而且在读书会过程中会给孩子们鼓励和赞赏,如评选“优秀阅读者”,“阅读标兵”等等荣誉称号。每次的读书会,孩子们会非常的期待,读书过程也会非常的投入。其实孩子有自己读书的喜好和舒适区,有些不喜欢读科普类图书的同学因为读书会,也会不自觉就喜欢上了读科普书。
        读书会还有一种交流信息的作用,一个人有一本书,一群人就有一套书,有不同领域不同设计的书,对于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作用也挺大的。有时候我们的读书形式是共读一套书,如《神奇校车》这套书,我们共读共记而且共讲,有时候还共演。47个精彩又有趣的校车故事,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不仅读还做笔记,一份份图文并茂的笔记,真是做到手不释卷,仿佛孩子们也随校车去做有趣的探索。真希望老师也有卷毛老师的本事,开着神奇校车带着孩子们去遨游科学世界。愿望是美好的,我们一起读,一起思考,一起创造,我们相信科学世界的美好一定会给孩子们阅读的快乐和回报。三年级读过《神奇校车》之“声音博物馆”,四年级的科学课本第一单元《声音》这个单元的教学的时候,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热情非常高,知识的拓展在一定的时候会加倍的给孩子们馈赠。

        第二,亲手实践,将阅读经验融入生活。
        《科学教师用书》指出“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几十年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有效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讨和论证这个环节仍然很薄弱,还不善于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各项活动联结成一个相互关联、不断推进的整体”。基于此,教师用书建议教师带领学生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有动手的体验和乐趣。如有学生发现番薯会发芽从而长出叶子,埋在土里让它生长并做观察日记,基于实际观察的学习非常有趣而且意义深远,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作品参加广州市天河区的植物识别比赛获得了区二等奖。这是一种自然教育,特别是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意义就更深远。诸如这样的学习例子不胜枚举。如学生种下土豆芽之后观察到叶子变黄,结合《森林报》这套书所讲,土豆叶子变黄的话应该是土豆长成了,一挖果真挖出了土豆。?

        第三,实地考察。
        科普读物《神奇校车》通过一个个实地考察的活动,带孩子们进入到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丰富了孩子们的见识,而且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秉着一种理念:实践出真知!如果读一本关于公园的图书,那么带着孩子到公园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把所知道的关于公园的知识告诉孩子,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亲近大自然的一种美好方式。假期我组织了孩子们读《暨南芳华》之“暨南草木档案”这本书,孩子们在暨南园考察了五天,最好的收获是对于植物孩子们已经有了一种“见到如相识,未识能去识”的感觉,现代科技的发展,学习已经是形式多样,信手沾来了,孩子们有“形色”和“花伴侣”等App的辅助,又有认识植物的热情,还有关爱大自然的热情,真正做到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不停止。

        第四,家校课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大学的附属小学,暨大附小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家长资源丰富,大学老师也乐于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科技研究方面对于孩子们是一个非常神秘又向往的方向。一线医务教授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解《骨科小知识》,《保护我们的耳朵》,病毒专家讲解《病毒》,环境保护专家讲解《保护环境,我们要做认真的行动派》,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乐意到课堂帮孩子们打开科技世界之窗,开阔了视野,也埋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因为热爱,孩子们会乐此不疲的去阅读相关的科学资料。
   
        三、科学读书与内化发展
    在学生们阅读了大量科学读物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可以采取什么形式,帮助学生科学知识的内化发展,通过探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班级科学读书分享会。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科普书刊,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度阅读,理解素材后运用到生活当中或动手探究,判断信息的真伪,修正原有的认知错误,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规范的语言概括、描述出来,在班级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第二,大丰收活动。
   分享与交流对于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评价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我们会定期举办“我们的大丰收”活动,给孩子们充分享受劳动果实分享的乐趣,在分享的过程,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劳动实践经验,介绍种植的心得,不仅是成果的展示,还是孩子们综合能力的一次充分展示,孩子们要上台演讲,交流表达,场地准备,人员邀请,活动流程的设计,这些都需要花心思,一张思维导图,把每个环节掌控手中。未来的人才是综合能力有充分发展的群体,我们在小学阶段为孩子们提供场所,提供课题,提供空间,让孩子们展翅翱翔!

        第三,音频视频分享。
        学生们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分享阅读的内容。精心制作的美篇方便传播,分享的过程就是一次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热情和能量都能爆发。心理学认为: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使之往期望的方向发展。语音或视频的分享,在“明”处是传播了,在“暗”处传播者能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欣赏和喜欢,从而提升了内动力。
        第四,参与区级有声读物评选。
        区级有声读物的评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股强劲的催动力。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历和体验,也有了一定的思考,能踊跃地参与到科学有声读物的作品征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一定的特色。
        
        四、结语
        第一,有效的科学读书活动能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第二,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用之能使学习效率提高。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和示范,也有专门的如何画思维导图的书籍,可以介绍给学生学习。
        第三,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儿童的科学”学习。要立足所开展的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适当的活动形式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且儿童有爱表扬、乐展示的特点,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乐于投入到科学读书活动中。
        第四,科学世界的大门通过以上介绍的多形式多维度开展的读书活动,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之后,能自由探索和进行知识创新,在未来的未知世界应对未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2、Alfred North Whitehead, 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 Free Press, January 1, 1967.
3、 伯尼·特里林:《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年。
本文系暨南大学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项目“基于思维导图、错题分析和说题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究”(项目批准号:2019ZXY04)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