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杏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龙堤路初级中学530001
摘要:有一连串“问题”参与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所以英语教师可借鉴问题连续体理论,从单一性问题、再现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参与性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借助问题跟文本对话,并锻炼其思维能力。
关键词:单一性;?再现性;?引导性;?参与性;?开放性;?问题连续体理论;
顾名思义,问题连续体理论就是设置连续性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五种类型,即单一性问题、再现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参与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相互衔接、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且逐渐递进深入。不仅展现出阅读材料的内容框架,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慢慢揭开阅读内容的真相,实现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连续体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结合,进而实现有效的初中英语教学。
一、问题连续体理论引导下,单一性问题的设置
鲍波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所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问题设置需要方法,如果不掌握方法,问题即便提出也将成为教学的赘余,不仅无法发挥实质上的作用,还会成为学生的困扰。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活动而言,阅读材料是基础,所以提出的连续性问题首先要围绕基础材料进行。这就引出问题连续体理论中的第一类问题———单一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围绕文本事实来展开,内容比较封闭,解决方法较少,问题的结论也趋于单一。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类问题,引导学生直接在文本资料中寻找具体的信息,包括对文章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的了解,为进一步阅读奠定基础。
二、问题连续体理论引导下,再现性问题的设置
世界上的语言基本上都是共通的,所以我们阅读英语文章,也可以应用阅读汉语文本的方法,从了解文章的表面内容向把握文章结构、内在的逻辑关系、文章某些内容的隐藏含义过渡。所以,第二类问题虽然也是围绕事实展开,但与第一类问题相比较更加深入,更注重简单理解向推理等思维应用的过渡,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间的联系进行梳理。
通过第一类问题的设置,学生对与尼尔·阿姆斯特朗相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理解,如他出生在哪里?什么时候对飞行感兴趣?什么时候拿到飞行执照?与阿波罗11号一起登上月球是在什么时候?在月球行走了多久?最后得到什么荣誉?但这些问题都是单个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炼。为了使这些信息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理解尼尔·阿姆斯特朗取得高成就的原因和过程,教师可以进行第二类问题的设置,进而实现学生理解的逐渐深入。如教师进行再现性问题的设置:“How did Neil Armstrong become an astronaut”“What does that famous saying have to do with his landing on the moon”“Why is it that the whole world is welcoming them”。以“尼尔·阿姆斯特朗是怎么成为宇航员的”这个问题为例,学生联系前文,做出回答“因为六岁时对飞行产生兴趣,这意味着他的一生都与飞行维系在一起。后来他成为试飞员,测试了所有类型的飞机,这又奠定了他成为宇航员的职业基础”。通过再现性问题的设置,学生建立文本内容间的逻辑关系,阅读活动走向深入。
三、问题连续体理论引导下,引导性问题的设置
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英语教材文本只是一叶“扁舟”。所以教师要在问题连续体理论的引导下进行引导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从个别知识扩展到对类别知识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不仅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同类知识的概括,还能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系统的建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文章的标题是“Neil Armstrong”,从尼尔·阿姆斯特朗的职业可以了解到文本主要是想向我们介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但是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绝非尼尔·阿姆斯特朗一人,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题目确定接下来要扩展的知识类别。在这里,学生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作为类别进行知识归类,搜集了其他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如艾得温·艾尔德林、艾伦·宾、皮特·康拉德、艾伦·谢泼德、埃德加·米切尔、大卫·斯科特、詹姆斯·埃尔文等。有些学生将迈克尔·柯林斯也归类到登上月球的人,但实际上迈克尔·柯林斯并未登上月球,他当时是在太空舱里,这需要教师修正。另外,学生提到来自苏联的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也并未登上月球,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是苏联的英雄。当然,人名赋予题目更多的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进行知识类别的确定以及知识点的归类。例如有学生从“兴趣决定人生方向”作为类别,总结一些名人事迹诸如张衡、陆羽等。还有学生从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名言“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入手,总结了因个人的坚持不懈获得世界进步的例子,如有学生提到袁隆平,认为是他坚持不懈的研究,才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
四、问题连续体理论引导下,参与性问题的设置
阅读不仅是对文本知识的阅读,也是对自我情感思想的阅读。换句话说,如果不投入文本的阅读中,不对知识进行思考,人永远不会“遇到自己”,在阅读思考中了解自己。所以,我们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中深入思考的必要性。当然,这里提到的“阅读”,关乎以任何语言作为媒介的文本。因此,当我们回望英语教学课堂,不禁会为阅读思考的缺席而感到遗憾。在以往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都会将文本作为承载语言符号的载体和媒介,并在拿走语言之后,将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抛掷在地,而忽略内容思想情感与语言的一体性,这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因此,在问题连续体理论的引导下,教师要进行参与性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讨论文本的主题思想,评价价值意义。
五、问题连续体理论引导下,开放性问题的设置
知识是可以共用的。所以在阅读之后,教师完全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例如可以设置假想类或设想类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问题,实现知识的生成,提高学生依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力。
为了实现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创新,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假想自己正站在月球上,而手中正拿着一份关于月球的观察报告。想象报告是从哪几方面为观察月球提供角度。这时候学生埋头进行观察报告构思,并列出主要的几点,如: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具有山峰、谷地、高原、盆地;没有水源;没有大气层保护。在这里,教师将文本的主角光环移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假想生成知识。
参考文献
[1]杨莉辉.“问题连续体”设计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20(2).
[2]浦雪峰.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切入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