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生
白水县教育局
摘要:以深度剖析课堂为目的,借助调研机会深入课堂,了解小学品德课实际教学情况,为教学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研究依据并为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认真听课后对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发现问题从课堂情况、教学方式、品德教育等方面提出详细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 调研 小学思品 思考 教学建议
今年,在调研期间共听6节课。尤其是听了《品德与社会》的“奥林匹亚的故乡”这节课,感受颇多。
“奥林匹亚的故乡”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的第三课。本课由“来到奥林匹亚竞技场”、“探访希腊”、“照亮西方的希腊文明”、“举办一个小小奥运会”等几个环节或部分组成。
通过教学应该是学生对希腊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有所理解,初步认识希腊在民主、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了解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理解奥运会精神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进行民主意识熏陶和正确的人生教育。本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多,教参建议用3课时完成。但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只用一节课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是对重点内容勾画讲解,学生只是机械性的跟着教师,教师整节课只是读,学生划重点内容,学习的知识残缺不全,学生也没有认真读教材,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也无从发展,这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我们知道小学《品德与社会》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认知紧密联系,以情感去体验生活,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1、首先要根据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希腊的了解,相信许多学生不知道或知道的很少,因而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尽快熟悉起来,从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讲起,借助视频内容介绍希腊的有关知识,可使学生乐于接受所学内容,教师借助视频可把貌似孤立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由感性认知完成到理性知识的飞跃。
2、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
教师在上课时,要体现教师的“导”,都要最大可能的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机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感悟知识,将其引向真、善、美的追求。然而,理念归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还是讲得多,学生训练的少,“我讲你听,我说你评,我举例你分析,我问你答”,学生讨论少,导致课堂效益低下,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致使许多作业练习放置于课后完成,这也直接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在教学时要渗透品德教育。
学生思想很单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品德的形成要靠一点一滴的潜移默化形成,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熏陶的,而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了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忽视了教育功能。
如教材78页的“学会珍惜“的哲理故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感悟人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信念。
如教材79页的希腊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应让学生认真查看,谈谈自己的想法、看法等,目的就是强化培养和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领悟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
可惜这些内容教师根本没有让学生读和看,也就谈不上学生的情感体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就是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
教师把教材当知识教,只关注知识,而不去关注品德教育,只是让学生看到了什么,而不让学生说自己看的过程,说自己的活动,说自己的情感体验,就达不到“品德与社会”的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