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0期   作者:许海燕
[导读]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掌握其学习方法
        许海燕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新兴路学校  271104
        摘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掌握其学习方法,因此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这部分教学时,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帮助教师以更丰富、更形象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将抽象、理论化的知识以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
引言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高效、快捷、便于传播的特点来了解社会信息,拓宽视野。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顺应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一、运用信息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体系。就当前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当前社会的各种信息进行提取,并将其中有用的信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更多道德与法治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获取更优质的案例开展教学,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运用这些信息技术资源,让学生提前掌握最新的社会消息,有效提升学习的高度与广度。
        (二)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众所周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的。坐在课堂的学生大部分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感性知识,而感性知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掌握极多丰富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本课内容在网络上搜索并筛选适合本课的音频、视频资源,让学生充分掌握极大丰富的最新的感性资料,不言而喻,所学知识一定会得到更充分的理解和内化。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源自于学习兴趣。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首先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可以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求知活动中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展示,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确保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状态。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一课时,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一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很难理解生命的含义。为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是崇高、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我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他们播放5·12汶川大地震救援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会不畏千难万险抢救埋在废墟里的人?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课堂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对生命产生敬畏心理,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同时,我还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开展课堂知识探究,进而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推动信息化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二)以视频做具象案例教学
        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仅能利用文本式案例完成授课,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利用视频、动画为学生展示守法、违法案例,来构建教学情境,再为学生组织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培养法治意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法不可违教学中,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遵守的法律法规有很多,任一成员对某一法律的违背,基本都会导致他人权益受到侵害,这是社会发展、法律体系均所不允许的。为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了解到生活中的法律,我为
学生布置了搜集生活中违法行为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对各违法行为进行分析讨论,指出其正确的做法。在这一活动中,有学生搜集了“某某持刀抢劫”的违法案例,并指出这一行为违反了我国刑法,也会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该类行为应该被制止;有学生搜集了“某某网络造谣煽动舆论”的违法案例,并指出这一行为违反了国内的网络安全法,会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个人网络言论,不传谣也不信谣等等。在学生以信息手段搜集资料信息,并完成案例分析时,他们不仅对中国法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也了解到了违法行为会导致的危害,培养了自觉守法的意识,强化了核心素养。
        (三)利用微视频导入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一方面起着重点知识点的回顾和衔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兴趣激发的关键。通过微视频进行教学,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导入环节质效,让教学主题以更为直观、有趣、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一击即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迅速融入老师所设置和营造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探索和讨论中,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学生透过图文信息、视频资料、社会热点、广告咨询等多样化的渠道丰富课堂体验,全面感受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乐趣和魅力。以《法律保障生活》教学为例,将贩毒判决案例、贩卖妇女儿童判决案例、重大网络诈骗案例等融入微课之中,并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微课视频完成知识点的导入。这些案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触目惊心,给人多重感官以强烈的刺激,让学生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遵纪守法、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微课视频播放之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法律有哪些特征和功能?第二,相较于其他规范,法律有哪些不同之处?第三,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有哪些?通过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在归纳总结、对比分析、逻辑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看,通过这种方式导入课堂,不仅保证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目标,达到构筑认识框架、破解教学难题的目的,有利于打造高质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扩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将传统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性教学,并将教学资源进行扩充,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从而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正丽.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信息化教学分析[J].中华少年,2020(11):156+158.
        [2]徐鹤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信息化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9(31):5-7.
        [3]刁金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17):30.
        [4]杨万松.初中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内涵及其特征[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11):5-7.
        [5]杨灿明.信息化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8(11):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